□ 王志高
据极目新闻报道,近日,95后掏粪工上班开粪车下班开奔驰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有网友点赞,“美好生活靠辛苦劳动所得,行行出状元”“凭力气本事吃饭,好样的”。不过也有网友质疑其只是掏粪公司老板,平时并不会自己亲自掏粪。
这个看似励志的故事里藏着双重误读。一方面,将经营者包装成一线劳动者,用家族企业的奔驰车模糊了普通掏粪工的真实生存状态。据2024年《全国环卫行业用工调研》显示,环卫工人收入普遍处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1.3-1.8倍区间,所谓“高薪掏粪工”只是个案。另一方面,舆论场对“大学生掏粪”的惊诧,本身仍暗含着“高学历就该从事光鲜职业”的陈旧逻辑。德国联邦劳动局2023年数据显示,其技术工人与大学毕业生收入差距已缩小至1:1.3,这种职业平等观念值得我们深思。
真正需要关注的,是那些没有奔驰车可开的普通劳动者。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报告指出,环卫行业管理层与一线员工收入差普遍在10倍以上。当我们津津乐道“掏粪逆袭”时,更应追问:为什么同样承受恶臭与风险,一线工人却难享同等回报?北京环境有限公司2023年试点的“班组长持股计划”证明,让劳动者分享经营收益,比制造“致富神话”更具现实意义。
职业歧视的消除不能依赖财富滤镜。日本通过《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建立技能认证体系,新加坡要求清洁工持证上岗,这些制度设计启示我们:提升职业尊严,关键在于建立价值认可机制。建议完善特殊岗位津贴制度,将环卫、殡葬等职业纳入特殊工种目录;推行“技能等级+服务年限”的薪酬体系,让脏累岗位获得合理溢价。
在自动化清洗设备已能承担近半数人工操作的今天,这个案例更应引发对劳动本质的思考。据行业测算,我国环卫机械化作业率正以每年5%-8%的速度提升。某科技企业专利显示,其远程监控系统可减少80%的人工巡检频次,这种技术创新或许比讨论“开什么车下班”更有价值。
从时传祥到潘浩男,社会对掏粪工的态度变迁,丈量着文明的高度。但真正的进步不在于接受“开奔驰的掏粪工”,而是认同“开粪车的劳动者同样值得尊重”。当劳动价值不再需要用消费能力证明时,当化粪池清理工与程序员能平等对话时,我们才真正建立起健康的职业伦理。毕竟,衡量社会温度的不是最耀眼的聚光灯,而是最暗处劳动者脸上的笑容。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5年07月25日【丝路话语】守护“舌尖上的安全”也有“国家标准”
- 2025年07月25日【丝路话语】售卖明城墙砖,无论真假都有问题
- 2025年07月25日【丝路话语】6名大学生企业参观溺亡,安全责任容不得半点虚浮
- 2025年07月24日【丝路话语】警惕“招转培”收割“智商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