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每日论谈

【丝路话语】喜报变“悲报”:教育功利化何时休?

 2025/07/24/ 15:37 来源: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王志高

  □ 王志高

  7月21日晚,有网友晒出江西上饶余干中学的一张高考喜报,引发关注。喜报上写道:在多名高分学生拒报清北志愿的情况下,我校仍有彭某某、胡某某、汤某某3名同学正式录取北京大学。7月22日,余干中学负责人回复记者,获知此事后,已要求撤下整改。(7月23日纵览新闻)

  这份来自江西余干中学的高考喜报,看似在炫耀成绩,实则暴露了当下教育评价的扭曲。学校将学生拒报清北视为“损失”,甚至用“仍有”这样的字眼暗含不满,表面上是喜报,实则是教育功利化的一纸“悲报”。

  这份喜报之所以引发争议,不仅因为它违反了教育部门禁止炒作高分考生的规定,更因为它折射出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考上清华北大是学校的荣耀,拒绝清北则是对学校的“背叛”。这种逻辑背后,是学校将学生视为“升学率”的工具,而非独立的个体。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而非制造“清北录取数”。当学校把顶尖名校的录取人数当作唯一标准,甚至对学生的自主选择表达隐晦的指责时,教育已经异化为一场功利化的竞赛。

  事实上,高分学生拒报清北并非新鲜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优秀学子选择放弃清北,转而报考更适合自己的高校或专业。比如,2023年江苏考生丁又也放弃清华,选择华中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直言“想当老师”;更早之前,云南考生李一峰以超出清华录取线的成绩选择四川大学口腔医学,只因“热爱医学”。这些选择恰恰体现了当代学生的理性与独立,他们不再盲目追逐名校光环,而是更看重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然而,余干中学的喜报却透露出对这种选择的难以接受,可见某些教育者仍被困在“清北崇拜”的窠臼中。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依然被单一的升学指标绑架。尽管政策三令五申禁止炒作“状元”“升学率”,但许多学校仍暗中较劲,因为地方政府的教育政绩、学校的声誉、家长的期待,全都与这些数字挂钩。余干中学的喜报不过是一个缩影,它反映出在资源分配不均的背景下,基层中学对“清北录取”的极度渴望——这可能是它们获取政策倾斜、吸引优质生源的唯一筹码。然而,这种扭曲的激励机制最终伤害的是学生。当教育变成一场零和博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空间必然被挤压。

  要打破这一怪圈,需从三方面入手。首先,教育部门应彻底摒弃以清北录取人数评价学校的做法,转而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成长轨迹。比如,上海已试点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职业发展纳入中学评价体系,值得推广。其次,社会舆论需淡化“名校情结”。媒体应减少对“状元”的报道,多关注那些在普通院校找到人生方向的学生案例。最后,学校自身要回归育人初心。河北衡水中学校长郗会锁曾坦言:“如果教育只剩分数,那是失败的。”中学阶段的任务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而非将他们塑造成“清北流水线上的产品”。

  余干中学的喜报虽已撤下,但它提出的问题远未解决。教育的真谛不是制造多少“清北学子”,而是培养多少完整的人。当学校能坦然祝贺一名学生选择心仪的二本院校时,当社会能平等看待每一种合理的人生选择时,我们的教育才算真正走出了功利化的泥潭。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