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每日论谈

【丝路话语】参加火把节被烧伤是多重提醒

 2025/07/21/ 22:50 来源: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关育兵

  □关育兵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传承千年的文化图腾。在云南大理,熊熊燃烧的火把不仅是驱邪祈福的象征,更承载着族群记忆与乡土情怀——火光里有对丰收的期盼,火堆旁有对亲友的祝福,烈焰中更有文化传承的温度。然而今年火把节期间,十余名游客因松香助燃的火焰灼伤的消息,让这场文化盛宴蒙上阴影。大理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科接诊的患者中,有人面部起水泡,有人手背留焦痕。这起事件提醒我们:传统节庆的传承,既要留住火焰的温度,更要守住安全的底线。(7月21日红星新闻)

  对游客而言,这是关于“文化体验边界”的警示。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奔赴火把节,渴望在烈焰与欢歌中触摸民族文化的脉搏。但部分游客对民俗活动的风险认知停留在“热闹好玩”的表层,既不了解松香燃烧能让火焰瞬间蹿高半米、温度达600℃,也未预判人群拥挤中可能失去平衡。正如有伤者回忆:“看到别人跳就跟着冲,根本没注意旁边有人撒松香”。文化体验需要建立“安全优先级”意识,穿长袖长裤是基础防护,更重要的是提前了解规则:哪些区域是危险区,自身是否具备应对能力。医生建议“最好的防护就是不去(玩松香)”,并非否定体验,而是提醒:带着伤痕离场,反而辜负了节日的美好本意。

  对撒松香的参与者来说,这是关于“传统习俗尺度”的提醒。撒松香让火焰更旺,本是火把节“红火兴旺”的寓意表达。但传统习俗的传承,理应随着时代发展注入安全意识。现实中,有些人为追求“火焰冲天”的视觉效果,在人群密集处大把抛撒,甚至在游客靠近时仍不停手。这种行为已偏离“共享欢乐”的传统内核。传承习俗更要守护安全:抛撒前观察是否有近距离围观者,操作时预留安全缓冲空间,发现危险及时提醒。唯有让传统在安全框架内延续,才能让节日欢乐真正传递给每个人。

  对活动组织单位而言,这是关于“风险防控体系”的考验。十余名伤者的出现,暴露出管理“三重缺位”:事前预警不足,未通过官方渠道详解松香风险;事中管控不力,未划定松香使用专区;事后处置滞后,医疗点应急物资不足。节庆安全保障应像守护火焰的围栏般严密。组织方可借鉴经验:设防护栏划分松香区,为撒松香者发定量工具;活动前3天推送《安全指南》,用短视频演示风险;火堆周边每50米设医疗点,备烧伤敷料与降温喷雾。这些措施看似“约束”氛围,实则让狂欢在安全轨道运行。

  火把节的火焰,从来不是无拘无束的野火,而是需要守护的文化火种。当游客在体验中保持警觉,当传承者在延续中注入安全意识,当组织方筑牢防控网,才能让火焰既照亮文化传承之路,又守护参与者的笑容。这既是对伤者的告慰,更是传统节庆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毕竟,能穿越千年的文化盛宴,永远是安全与欢乐共生的模样。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