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育兵
当抗战微短剧中的主角如超级英雄般轻松扫平敌营,弹幕里“燃爆了”的欢呼让人恍惚想起:十年前“手撕鬼子”“裤裆藏雷”等抗战神剧,曾以几乎相同的逻辑占据屏幕。2025年正值抗战胜利80周年,微短剧本应成为历史叙事的创新载体,却让“神剧”幽灵借新技术形态卷土重来。这种创作惯性的复燃,比孤立的剧情争议更值得警惕。(7月22日国家广电智库微信公众号)
抗战题材“神剧化”并非新鲜事。早在上世纪末,部分抗战剧就出现“敌弱我强”的简单化设定;2010年后,随着影视工业化提速,“子弹拐弯”“徒手炸飞机”等离谱情节集中爆发,甚至形成“神剧流水线”——主角自带光环、反派智商下线,用夸张冲突替代历史真实。当时某卫视抗战剧因“包子雷”等雷人设定引发全民批评并紧急停播。这些教训证明:当历史叙事沦为娱乐消费品,不仅消解民族记忆的严肃性,更会在代际传递中扭曲历史认知。
如今微短剧的神剧化倾向,是旧问题在新载体上的延续。比如“主角以一敌十”的悬浮设定,违背军事常识的剧情,其实是一样的创作逻辑:用“我方开挂、敌方降智”制造爽感,用现代思维重构历史场景。更隐蔽的是,微短剧碎片化传播放大了危害——青少年刷短视频时,可能在30秒内就接受“抗战很轻松”的错误暗示,且缺乏完整历史语境校正。
神剧屡禁不止,源于三重创作迷思。一是“流量至上”的路径依赖,部分创作者迷信“强冲突=高播放”,却忘了抗战题材的流量密码是历史本身的力量;二是“创新焦虑”下的剑走偏锋,以为脱离真实就能出新,实则陷入创作窠臼;三是“受众误判”,觉得年轻人只爱娱乐化表达,却忽视《觉醒年代》《长津湖》证明的:严肃历史叙事只要表达得当,更能引发共鸣。某团队坦言明知剧情离谱,但“算法就推这类”,折射出行业生态的深层困境。
广电总局此次管理提示,是对历史叙事底线的重申。抗战题材创作有明确边界:《地道战》的艺术加工建立在真实战术基础上,《亮剑》的英雄主义从未脱离历史语境。微短剧创作更应把握原则——可用竖屏镜头展现战壕细节,但不能让智能手机出现在抗战场景;可突出个人英雄主义,但胜利要符合“平型关大捷靠伏击而非单打独斗”的历史逻辑。某平台《战地邮差》就是正面范例:通过传递家书的日常叙事展现战争对普通人的影响,无离奇情节却打动千万观众。
遏制神剧化需要打破“历史娱乐化”恶性循环。监管层面可借鉴历史顾问制度,让专家参与审核;平台应优化推荐算法,避免“越雷越火”;创作者更需明白:抗战历史的震撼力,来自“小米加步枪”对抗“飞机大炮”的坚韧,来自“最后一块布做军装”的全民抗争。这些真实细节,比任何虚构“神技”都更有力量。
80年前的胜利,用3500万同胞伤亡换来;今天,对历史最好的纪念是保持对真实的敬畏。当微短剧镜头对准那段历史,应当记住:不能让先烈用鲜血捍卫的历史,在流量时代沦为博眼球的工具。这既是创作底线,更是民族共识。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5年07月23日【丝路话语】录取通知书追求“网红”设计时,更应坚守创新底线
- 2025年07月23日【丝路话语】录取通知书夹带广告,背后有无利益勾兑?
- 2025年07月21日【丝路话语】参加火把节被烧伤是多重提醒
- 2025年07月21日【丝路话语】对辱骂球员干扰比赛的球迷就该亮“红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