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每日论谈

【丝路话语】寓教于乐的“研学游”才能更好“热下去”

 2024/07/06/ 09:26 来源: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刘纯银

  □ 刘纯银

  这个暑假,到云南丽江重走茶马古道,体验纳西文化;到陕西西安参与情景剧拍摄,探访十三朝古都兴亡;参观著名学府,科技馆博物馆齐打卡,沉浸式感受知识的力量;军旅生活初探,雨林探险,无人机航拍营……随着暑期游来临,各类研学路线、产品百花齐放,上线各大旅游平台。(7月4日《工人日报》)

  研学游是一种寓教于游的教学新业态,是一种走出校门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实践活动。其目的重在开阔学生视野,并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集体观念以及实践能力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近年来,在我国多项政策支持研学旅行、义务教育“双减”的背景下,不少家长的教育理念随之发生改变。每到暑期,很多家长都把“研学游”作为孩子假期的必选项。有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超过1600个,预计2026年中国研学游整体市场规模将达2422亿元。另外,相关旅游平台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暑期旅游市场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其中,亲子用户成为绝对主力,研学类产品备受欢迎,订单同比增长七成。

  虽然“研学游”日益受到社会的欢迎,但市场鱼龙混杂,研学游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不少研学游产品被质疑只游不学或只学不游。特别是目前市场上有部分经营者资质不全,安排的随队人员缺乏相应的资质能力,甚至保障措施不到位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研学旅行产品与传统的旅行产品不同,其以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形式,内容重在“研”和“学”。正如专家所指出的,“研”是基础,“学”是目的,“游”是载体。只有寓教于乐的“研学游”,才能让中小学生在研学游中“研”有所得、“学”有所获,才能让“热起来”的“研学游”更好“热下去”。那如何避免“游”而不学、“学”而不研呢?

  遵循教育规律,让“研学游”回归学习本义和育人本位,不能徒有其名。作为一种户外探究式学习,它应该包括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收集材料等基本框架,需要前期科学开发课程、规划路线,后期根据反馈不断优化,而不是一哄而上、一锅乱炖,搞“一锤子买卖”。

  加强监督管理,助力研学行业健康发展。当前市场繁荣的另一面,是行业的浮躁:有的走马观花、游而不学;有的价格虚高、安全保障不力,愁坏家长;有的货不对板、粗制滥造,“名师讲座”沦为“与名校门合影”……对此,职能部门应及时加强监督管理。除了要建立并完善行业准入制度,提高门槛并淘汰不符合资质的研学机构外,还要强化日常监管,保证研学旅行的质量和安全。尤其对于那些只顾赚钱、不顾学生利益的机构,应该予以严厉处罚,以维护研学旅行市场的正常秩序。

  教育无小事。“知行合一”是教育本质,“研学游”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理念。面对当前“研学热”,既需要家长保持“冷思考”,行业加强自律,也需要职能部门监管及时跟进,唯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让研学游走上健康发展的快车道,让家长不花冤枉钱、孩子不白费时间、研学机构也赢得市场和口碑,在实现“研学优”的基础上更好“热下去”。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