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忠德
近日,网络媒体报道,一观众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参观时发生抽烟吐痰行为。记者11月27日从该博物院获悉,经调查,2023年10月15日10:31左右,一名观众走到一号坑遗址大厅内西北侧应急门附近时发生抽烟行为,向一号坑遗址内吐痰并将烟头扔进遗址,之后工作人员已将污染物清理。(11月28日中国新闻网)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5A级景区,参观区域内明确规定禁止吸烟。该观众的行为违反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规定及《西安市控制吸烟管理办法》,也对文物遗址安全造成了威胁。而此前网媒曝光,今年暑期以来,随着观众参观量的暴增,一观众试图在一号坑边取走散土,被安保人员制止。如何长效治理这一不文明行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官方回应称,下一步将加强参观秩序管理,加大安保巡查力度,及时制止不文明行为,确保参观秩序及文物遗址安全。
事实上,近年各地景区的不文明旅游行为频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也令人深思。不文明旅游行为,不仅对其他游客造成不良影响,也让景区大煞风景,更甚者对文物遗址造成难以修复的破坏。可以说,各地景区屡屡出现的不文明行为,既暴露了部分游客文明素质低下,也凸显出管理制度不完善、监管手段未跟上。
面对这些不文明行为,虽然现场也有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和劝阻,但收效甚微。《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相关条款,对各种不文明行为也明确了追责措施。法规清清楚楚摆在那里,重点是如何管,敢不敢管。
进一步讲,要让制度有效落地,尚需在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法治化上进一步探索。换言之,治理不文明旅游行为必须多管齐下,以多元化治理思维遏制不文明旅游。
首先,要让制度有效落地。从旅游部门出台的管理办法看,虽说注重于对不文明行为的纠偏,致力于社会良好道德的养成,但在具体实施当中还存在一定难度。比如,2016年出台的《国家旅游局关于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中国游客在境内外旅游过程中发生的因违反境内外法律法规、公序良俗,造成严重社会不良影响的行为,纳入“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该办法鼓励公众、媒体举报不文明旅游行为,但是举报信息怎么取证、怎么核实,是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这也是旅游部门“拉黑”游客速度滞后于事件发生时间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见,在制度层面尚需继续探索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使之更具操作性。
其次,治理不文明旅游行为仅靠管理制度是不行的,还需从价值引导、规则实施、智慧景区建设等多个方面入手,才可能扭转游客不文明行为。针对景区屡屡出现的不文明现象,有景区推出“不文明管控专席”,安装摄像头监控布防,将广播系统非现场劝阻制止和网格员现场处置相结合,还运用大数据分析帮助工作人员精准捕捉到有不文明行为“前科”的游客入园信息,对其进行特别提醒。这些“智”理措施值得各地借鉴。
此外,严管与依法惩治并举,让不文明游客付出更高的违法代价。除了要实施黑名单制度,还要依据《自然保护区条例》《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相关条款,对故意损坏国家保护的文物、名胜古迹等行为,视情节追究民事赔偿责任、行政处罚责任甚至刑事责任。实践证明,用足用好这些追责手段,让惩戒长出“牙齿”,不仅能产生很强的震慑力,还能起到非常积极的社会教育效果。
说到底,只有多管齐下,将事前预防、事中管理、事后追责贯穿于整个旅游环节中,才能遏制旅游不文明行为。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3年11月29日【丝路话语】给员工放假10个月?“放假式裁员”需警惕
- 2023年11月29日【丝路话语】“未考上985高校遭家暴”背后是病态心理
- 2023年11月29日【丝路话语】“护航”孩子上网,不能光靠“堵”
- 2023年11月28日【丝路话语】每次都说缺材料,为什么不一次性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