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波
男子冉某为与41岁女子赵某成婚,投入订婚钱、彩礼及婚礼开支等30多万元。然而,这竟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赵某是一名“职业新娘”,就连婚礼上出现的新娘母亲、舅舅、嫂子等亲友,全是假冒身份的“演员”。(11月20日《南方农村报》)
一场喜宴,宾客盈门,红绸高挂,原是人生至欢时刻。谁知红盖头下无真情,满座“亲眷”都是“演员”。男子冉某耗费30万巨资,竟只为一场精心编排的戏码买了单。这荒诞剧情的背后,是一名五度因诈骗罪入狱的“职业新娘”与其“剧组”的“倾情奉献”。此案如同一面哈哈镜,扭曲地映照出当下社会某些光怪陆离的信任危机与情感荒漠。
骗局之所以能层层推进,在于其深谙传统婚嫁流程的“剧本”。从婚介引荐的“开场”,到订婚纳彩的“发展”,直至婚礼典礼的“高潮”,环环相扣,角色分明。“母亲”“舅舅”“嫂子”轮番登场,各司其职,将一场虚构的联姻演绎得烟火气十足,人情味逼真。他们所利用的,正是人们对婚姻这一社会关系所承载的诚信底线的天然信赖,以及对传统仪轨的普遍遵循。当情感联结被简化为角色扮演,当终身承诺被异化为剧本台词,其对社会基本信任纽带的腐蚀,远胜于钱财的损失。
此案并不孤例。主犯赵某与张某系狱友,出狱后即“重操旧业”,且“业务”范围跨越数地,涉案金额巨大。这不禁令人诘问:为何此类“戏班子”能屡屡得手,巡演不辍?究其根源,一方面,在部分地域与人群中,婚姻市场的供需失衡与彩礼攀比,为诈骗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与可乘之机。急于成家者,在美好愿景的驱动下,有时会降低防范之心,使得骗子有机可乘。另一方面,前科累累者能如此迅速地“复工”,也折射出对特定犯罪倾向人群的监管与矫正机制,或存在疏漏与乏力。
更为堪忧的是,此种行径对世道人心的戕害。当“舅舅”是雇来的,“爱情”是演出来的,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诚信如何安放?每一次此类骗局得逞,都是对社会良知的一次重击,对善良风俗的一次污染。它让人们对真挚情感产生怀疑,对婚恋交往平添戒惧,无形中筑起冷漠的高墙。
法院的判决,以雷霆手段惩治了罪恶,慰藉了受害人,彰显了法律尊严。然而,铲除“职业新娘”现象,仅靠刑罚威慑犹有未足。更需要社会多方合力,首先要净化婚介环境,倡导文明婚俗,加强普法警示,让“戏码”无处排演;同时,也需要完善社会帮教与监管体系,努力阻断重新犯罪的链条。
莫让本该承载祝福的婚庆礼堂,沦为考验人性与信任的罗刹戏台。唯有让诚信回归本位,让情感归于真诚,才能使人生大戏,不至在虚假的锣鼓点中,演成一出令人扼腕的荒唐剧。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5年11月25日【丝路话语】雪假,让地域之美照亮成长之路
- 2025年11月25日【丝路话语】旧衣回收缘何成了“套路回收”?
- 2025年11月25日【丝路话语】“鬼画符”夺魁敲响警钟:民间赛事如何维护公信力?
- 2025年11月25日【丝路话语】莫让无障碍设施沦为城市“障碍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