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每日论谈

【丝路话语】“鬼画符”夺魁敲响警钟:民间赛事如何维护公信力?

 2025/11/25/ 17:15 来源: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刘纯银

  □ 刘纯银

  第二届“中国书法大厦杯”书法大奖赛组委会11月22日发布公告:由于网民反映强烈,根据相关人员提供的线索,大奖赛组委会成立了评审复查小组,对草书评审工作进行了调查核实。发现草书组在作品评审过程中,由于个别评委不听招呼,不守纪律,虽然签了评审纪律承诺书,却阳奉阴违,私自与部分评委串联拉票,与大奖赛“透明、公平、公正”原则背道而驰,严重影响了第二届“中国书法大厦杯”书法大奖赛形象,造成恶劣后果。(11月23日《新京报》)

  当一幅被网友戏称为“鬼画符”的草书作品以96.44分摘得50万元特等奖时,这场号称“透明公开”的书法大赛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崩塌。尽管组委会最终撤销奖项并曝光评委串联改分的丑闻,但泼出的污水已然玷污了民间赛事的公信力。

  细究此事,直播镜头前“透明、公平、公正”的庄严承诺,终究没能敌过评委私下的“招呼文化”,甚至通过私下串联拉票、篡改分数等操作,将学术评审异化为利益勾连的“分赃游戏”。更讽刺的是,主办方曾信誓旦旦表示对违规行为“零容忍”,却让纪律承诺书沦为毫无约束力的“稻草人”。这种说与做的割裂,恰是当前部分民间赛事治理失序的典型症候。

  高额奖金筑起的赛事擂台,本应为艺术交流搭建平台,却异化为利益输送的温床。本届赛事设置600万元总奖金,特等奖单项高达50万元,远超普通专业赛事标准。当艺术价值与商业利益过度捆绑,评审的天平难免发生倾斜。

  要打破“评委江湖”的潜规则,仅靠事后追责犹如扬汤止沸。赛事组委会虽对涉事评委作出“永不邀请”的处罚,但更关键的在于建立防患于未然的制度体系。建议引入评委随机抽选机制、实行打分全程留痕追溯、建立第三方监督委员会,用技术手段封堵操作空间。即不仅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更要保障笼子的锁扣要足够牢靠。

  民间赛事作为专业领域的“毛细血管”,其健康发展关乎文化生态的清洁度。中国书法大厦作为承办方,既是赛场也是责任主体,更应率先构建公开公平公正的评审机制。可探索建立评委信用档案,将违规行为与行业准入挂钩;设立作品复议通道,给公众质疑提供制度化出口。毕竟,信任就像宣纸,一旦沾染墨污便再难复原。

  这场风波恰似一剂苦口良药,警示所有民间赛事主办方:公信力建设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将透明原则贯穿于赛事设计、执行、监督全链条,让每个环节都经得起放大镜检验,才能在这片文化土壤中培育出真正属于人民的艺术之花。当评审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鬼画符”夺魁的荒诞剧自会绝迹于江湖。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