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广江
“18件Zara、Puma等品牌旧衣,平台预估能卖44.5元到200元,最后只拿到0.7元。”近日,媒体报道的这一现象引发热议。记者调查发现,随着绿色消费理念普及,旧衣回收行业快速升温,但“预估高价引流、实际低价结算”“质检标准模糊”等问题频发。(11月20日《扬子晚报》)
细究其中套路,不难发现大致有两种常见手法。其一是“高价预估,低价结算”。平台在回收前往往会给出一个颇具诱惑力的价格区间,这个区间跨度之大本身就埋下伏笔。待衣物寄达后,严苛的质检标准便成了压价的利器。什么是“脏破烂”?何种程度算“瑕疵”?这些模糊的标准全由平台单方面解释,消费者很难举证反驳。
其二是流向不明的隐忧。不少平台宣称旧衣将用于山区捐赠或环保再生,可现实中这些承诺往往难以验证。据报道,有线下回收点工作人员直言,旧衣服最终都流向了非洲市场。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二手衣物经过简单处理,摇身变成直播间的“外贸孤品”,以远高于回收价的价格再次销售。这种信息不对称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更可能带来卫生安全隐患。
旧衣回收变“套路回收”背后,暴露的是整个行业的标准缺失与监管盲区。旧衣回收作为新兴产业,尚未建立统一的分类标准、质检规范和定价机制。平台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自然容易滋生不公。而衣物从回收到再利用的整个链条,目前也缺乏有效的追踪监督,这为各种套路提供了生存空间。
整治旧衣回收乱象,当务之急的是建立透明机制。回收平台应当公开详细的质检标准,像电商平台展示商品详情那样,明确告知何种成色、何种材质的衣物对应何种价格区间。在预估环节更要实事求是,不能为了吸引用户而夸大其词。对于衣物的最终流向,平台有义务通过可查询的渠道向用户反馈,让每件旧衣的归宿都有迹可循。
此外,监管部门也需及时跟进,消除监管盲区。这个快速成长的行业呼唤明确的管理规范,应当尽快制定旧衣分类分级国家标准,建立合理的价格指导体系。对于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行为,要依法予以查处。特别是那些打着慈善旗号行商业之实的仿冒回收箱,更要坚决打击,守住公益的底线。
公众在参与旧衣回收时也要擦亮眼睛。选择信誉良好、操作规范的平台,寄送前仔细了解回收规则,对明显偏离常理的高价预估保持警惕。如果权益受损,要勇于通过投诉渠道维权。每个人的较真,都是推动行业进步的力量。
旧衣回收本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它既解决了家庭闲置衣物的去处问题,又促进了资源循环利用。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产生超过2000万吨的废旧纺织品,而回收率远不足三成,相较于一些发达国家50%的循环利用率,我国在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领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从长远看,只有出台二手服装交易专项法规,构建起完备的回收、分拣、综合利用体系,才能从根本上破解旧衣回收套路、遏制行业乱象。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5年11月25日【丝路话语】“鬼画符”夺魁敲响警钟:民间赛事如何维护公信力?
- 2025年11月25日【丝路话语】莫让无障碍设施沦为城市“障碍物”
- 2025年11月25日【丝路话语】面条厂里“造飞机”?别拿生命开玩笑
- 2025年11月25日【丝路话语·锚定目标接续奋斗】厚植文化根脉,点亮美好生活“精神之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