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每日论谈

【丝路话语·锚定目标接续奋斗】厚植文化根脉,点亮美好生活“精神之光”

 2025/11/25/ 17:12 来源: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张忠德

  □ 张忠德

  文化是一条流动的河,从历史深处奔涌而来,向着未来奔腾而去。

  把文化放在高质量发展的坐标上,是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回应。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并把“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写入主要目标,意味着文化不再只是“配套工程”,而是驱动现代化全局的关键变量。唯有扎根文化根脉、勇于创新创造,才能让文化之光照亮群众美好生活,为社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过去几年,公共文化服务的底座持续夯实。到2024年底,全国已有群众文化机构近4.4万个、备案博物馆7046家、免费开放占比91%以上。设施多了,下一步的关键是把“有没有”变成“好不好”“精不精”。对城市来说,这意味着从“圈地建馆”转向“内容供给与运营能力”的比拼;对乡村而言,意味着把“送文化”与“种文化”结合,让文化成为日常生活的底色。文化建设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群众的获得感与参与度上,而不是报表上的数字。

  在甘肃,我们能更直观地理解“根脉与创新”如何同频共振。敦煌研究院几代人坚守大漠,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复原莫高窟第57窟,更持续推动流失海外的敦煌文物的数字化回归与共享,让散落全球的文化遗产在数字世界中重聚。这种“科技+保护”的模式,既守住了文物的物理安全,更让敦煌文化突破时空限制走向世界。环县道情皮影戏也不再局限于传统剧目,公安部门与传承人合作创排《连心桥》,用光影艺术演绎基层矛盾化解故事,让法治理念变得通俗易懂。

  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源于对时代需求的精准把握。甘肃整合82家革命纪念设施和281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造86条红色实训线路,组织青少年重走长征路。在兰州战役沈家岭战斗遗址前,学子们聆听先烈事迹,红色基因在沉浸式体验中代代相传。话剧《哈达铺的灯光》再现长征历史,新版舞剧《丝路花雨》融入现代艺术手法,这些创新实践既回应了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又推动了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

  文化自信从来不是空中楼阁。在临夏砖雕艺人的刻刀下,在庆阳香包绣娘的针线里,在甘南草原牧人的弹唱中,文化自信就藏在这些具体而微的生活细节里。它们不需要刻意标榜,就像兰州牛肉面馆清晨升起的那团热气,自然、真切,构成了这片土地最朴素的精神底色。

  文化的影响力,最终要落在“人”的身上。当游客在麦积山石窟前驻足沉思,当读者在《读者》杂志里找到共鸣,当海外观众通过《大梦敦煌》了解中国西部,文化就像一束光,不需要大声宣告它的存在,却足以照亮心灵,连接彼此。

  从城市到乡村,从“数字敦煌”到“数字藏经洞”,甘肃用文化浸润人心,让群众在精神富足中感受美好生活的温度。实践证明,只要路径对、方法新、人心齐,文化就能跨越山海、直抵人心。

  “十五五”规划建议为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文化建设的意义早已超越文化本身。它是美好生活的精神底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更是民族复兴最深沉的支撑。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脉,让文化成为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必能让文化之光照亮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