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每日论谈

【丝路话语】“免费采捡白菜”事件,再敲“唯流量”警钟

 2025/11/19/ 11:37 来源: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陈广江

  陈广江

  11月17日,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联合调查组通报“免费采捡白菜”有关情况调查结果。

  通报称,经调查核实,此事系网络平台用户发布免费采捡白菜不实信息、部分网民转载传播、《红山晚报》记者未深入核实予以报道、部分群众受媒体误导采捡白菜、个别自媒体“失真发声”引发。相关涉事媒体、主办单位和相关责任人被追究有关责任。

  从通报看,部分传言与事实不符。比如,经测算,种植户的实际损失为9.52万元,而并非其在视频中所说的“两天的时间400亩地一扫而空”“损失达100万元”。目前,该种植户已得到相应补偿,同时也因夸大事实受到批评教育。

  尽管如此,此次事件仍属传播虚假信息、造成不良影响的典型案例,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纵观事件来龙去脉不难发现,“流量思维”像一条暗线,贯穿始终。个人为了流量罔顾事实,媒体为了流量放弃核实,自媒体为了流量编造故事……信息链条的每一环都在追求点击、追求关注,却唯独忽略了对真实的坚守。

  尤其令人痛心的是,记者和媒体的新闻专业主义也败给了“流量逻辑”。

  通报显示,黄某某为增加个人账号流量,最先在网络平台发布了相关视频,该视频随即被王某某、苏某某等网友转发。随后,《红山晚报》记者刘某某联系王某某、苏某某了解情况,在未到现场核实的情况下,通过官方账号发布了题为《继免费捡土豆后又有新惊喜,赤峰一地可免费砍白菜》的视频。

  也就是说,涉事记者既没有联系首发视频的网民黄某某,也没有跟种植户核实情况,更没有抵达现场,仅仅是联系了两名转发视频的网友王某某、苏某某,就把内容不实、题目“吸睛”的视频发布了出去。这种操作违背了新闻基本准则,该记者被注销新闻记者证一点都不冤。

  这不仅是记者个人的职业素养问题,更暴露出媒体机构审核机制的系统性漏洞。从采编到发布,本该层层把关的流程,竟形同虚设。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一旦官方媒体开始采用“网传体”,专业记者也沉迷于制造“爆款”、撩人眼球,新闻专业主义的防线就会变得脆弱不堪,“栽跟头”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本次事件中,普通网民的随手发布、自媒体账号的失真发声、部分群众的盲从参与,共同构成了一场“流量狂欢”。而专业媒体的加入,则让这场闹剧获得了不应有的公信力。真实让位于情绪,责任屈从于热度,哪里还有什么底线?

  当前,部分媒体机构正在将“流量思维”制度化,点击率、播放量成了绩效考核关键指标,严谨扎实的调查报道反而因为成本高、见效慢而被边缘化。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记者被迫成为“流量工人”,新闻专业主义在生存压力面前节节败退。

  事实上,内容为王,永不过时。在信息多元传播的时代下,媒体扮演的角色是“压舱石”而非“冲浪者”。媒体的价值不在于制造多少“10万+”,而在于提供真实、客观、全面的优质信息。越是面对生存压力,媒体越要守住底线,守住核心优势。

  总之,要流量,但不能唯流量。对媒体行业来说,此次事件教训深刻。警钟再次敲响,需要反思的恐怕不仅仅是涉事的红山晚报。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