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每日论谈

【丝路话语】年年喊“冻”年年难动?别让供暖“老问题”寒了群众心

 2025/11/19/ 10:08 来源: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孔德淇

  孔德淇

  寒潮再至,多地供暖“老问题”如期返场。小区室温不达标、投诉维权无门、设施维修拖沓……年年喊“冻”年年难动的循环往复,让不少群众在寒冬中倍感寒心,更让民生保障的温度打了折扣。冬季供暖不是可有可无的选择题,而是关乎千家万户基本生活的兜底账,是检验民生保障成色最直观的温度计,容不得半点敷衍与拖延。(11月18日《新华每日电讯》)

  供暖顽疾年年复发,根源在于责任“中梗阻”、治理“慢半拍”与投入“偏科症”。监管端,部分地方将供暖简单推给市场,主管部门甘当“甩手掌柜”,常态化监督缺位,面对投诉仅以协调沟通了事,约束乏力;企业端,一些企业受利益驱动,运维投入缩水,甚至刻意降温,让“花钱买冻受”成为群众无奈;硬件端,老旧小区管网超期服役、跑冒滴漏突出,而部分城市片面追求建筑外观翻新,却对供暖等“里子工程”视而不见,让硬件短板成了改善供暖的“拦路虎”。

  更深层的症结,是部分地方民生工作重口号、轻落实的作风弊病。整改措施年年出台却停留在纸面,缺乏钉钉子精神的持续推进,最终陷入年年承诺、年年落空的恶性循环,侵蚀着群众信任与政府公信力。

  破解供暖“老大难”,首先要拧紧责任链条,让公共服务回归公益本质。主管部门需主动“亮剑”,建立覆盖温度、响应、投诉的全流程监管体系,将服务指标与企业资质、运营权限挂钩,对不达标、整改无效者坚决清退。同时畅通“接诉即办”渠道,让群众诉求有人听、有人管、有结果。企业更需守住公益初心,把供暖服务当成民生责任而非盈利工具,在设备维护、应急抢修上加大投入,用实打实的服务回应群众期待。

  硬件升级是破解难题的基础支撑,必须跳出“头痛医头”的被动思维。各地应将供暖设施更新纳入老旧小区改造“必改清单”,优先解决管网老化、换热站低效等核心问题,实现外在美与内里好同步提升。资金方面,可探索政府补贴、企业投入、居民分担的协同模式,避免改造因资金问题“卡脖子”。更要建立常态化运维机制,推动企业从事后维修转向事前预防,定期巡检保养,将隐患消除在萌芽。

  技术创新则为保障注入新动能。数字化手段已能打通供热全链条监管,智能系统可实时监测供热量、室温等数据,随室外气温动态调能,既省能源又保需求。部分地区的“按需供暖”实践,让群众可自主调温,还能提前预警故障、缩短维修时间,这类经验值得推广。以技术赋能,方能让民生保障从合格线迈向优质线。

  “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要求加强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供暖看似季节性“小事”,实则是检验民生底线的“大事”。群众对温暖的期盼,不仅是物理温度的提升,更是对政策暖意、社会温情的期待,这份期待直接连着获得感、幸福感与政府公信力。

  民生工作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破解供暖“老问题”,需要政府当好守护者,压实监管责任、加大投入力度;企业当好服务者,坚守公益初心、提升服务质量;社区当好联络者,畅通沟通渠道、协助解决难题。各方同心协力把责任扛在肩上、把群众放在心上、把工作落到实处,才能彻底打破年年喊“冻”年年难动的怪圈。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