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波
近日,在第77届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上,来自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的14岁少年贾明轩,凭借其发明的“干旱地区树木自动浇水装置”,一举斩获青少年组全球金奖。内蒙古少年贾明轩手中那座国际金奖奖杯,重量不只来自金属,更源于科尔沁沙地的风沙、母亲锅盖上的水珠,以及五次试验失败后终见水滴的喜悦。这位14岁少年用钢管与塑料瓶打造的“干旱地区树木自动浇水装置”,着实向世人讲述了一个朴素真理,最高深的智慧,往往就生长在最平凡的生活土壤。
贾明轩的发明之路,始于厨房方寸之地。母亲做饭时锅盖上凝结滑落的水珠,成为点燃创新火花的第一个“实验室”。这令人想起阿基米德在浴缸中发现浮力原理的“尤里卡时刻”,也让人联想到牛顿在苹果树下对万有引力的顿悟。科学史上诸多突破证明,真正改变世界的创新,常常源于对日常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贾明轩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将物理课本上的冷凝原理,从抽象概念转化为解决家乡干旱问题的“金钥匙”。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总是习惯于将创新等同于高精尖技术,将科学家想象成实验室里的白大褂。贾明轩的故事无不提醒我们,创新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藏在锅碗瓢盆间,生于对身边困境的关切中。他的装置材料简单,原理朴素,却精准切中家乡植树造林的核心痛点。这种“接地气”的创新,比许多束之高阁的论文更能体现科技“以人为本”的真谛。
反观当下教育,多少孩子被禁锢在题海战术中,与生活实践渐行渐远。贾明轩的幸运,在于他的灵感没有被应试教育磨灭,在于父亲和老师支持他将奇思妙想付诸实践。四次失败后的坚持,也彰显了动手实践赋予一个少年的珍贵品质,面对挫折的韧性。这种在创造中培养的综合素养,远比试卷上的高分更能定义一个人的成长。
从科尔沁沙地到纽伦堡舞台,贾明轩的旅程是一部生动的创新教科书。它告诉我们,创新的种子需要生活的土壤来孕育,需要实践的阳光来滋养。当我们惊叹于中国少年在国际赛场上摘金夺银时,也应看到那些让创新回归生活、让科技服务民生的教育理念和社会氛围的转变。
笔者在此也衷心期待更多孩子都能像贾明轩一样,保持对生活的好奇与敏感,让创新的火花在厨房里、在田野间、在每一个平凡角落绽放。只有让亿万少年的智慧被点燃,汇聚成的才是驱动国家进步的磅礴力量,这或许就是“少年智则国智”在新时代最生动的诠释。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5年11月18日【丝路话语】“杀人蜂”遭滥养,监管漏洞亟待填补
- 2025年11月18日【丝路话语·锚定目标接续奋斗】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为民族复兴筑牢安全基石
- 2025年11月15日【丝路话语】农产品“免费采摘”?当心网络谣言坑人
- 2025年11月15日【丝路话语】一块橡皮售价1999元,文具岂能变身“藏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