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西流
近日,有网友反映,自己在山西大同华严寺附近一家民宿内欣赏风景时,目睹了两起鸟类撞击玻璃的悲剧,玻璃上还残留着血迹。11月17日,民宿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已经购置了一些薄膜,计划安装在玻璃上,是否有效还需要进一步测试。(11月17日极目新闻)
在现代都市的天际线中,玻璃幕墙以其通透、光洁的质感,成为现代化建筑的标志性符号。然而,在这璀璨背后,却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生态悲剧:玻璃幕墙,正悄然沦为鸟类的“隐形杀手”。从生态保护的视角审视,我们亟需重新思考城市发展的代价,让建筑之美,不再以生命的消逝为代价。
鸟类无法识别玻璃,源于其独特的视觉机制。科学研究表明,鸟类的正向视觉远弱于侧向视觉,而玻璃的透明与反射特性,使其在鸟眼中形成“可穿越”的错觉——或是映照出天空与绿植,诱使鸟类飞向“虚幻的栖息地”;或是呈现通透的走廊,让其误判可直穿而过。一旦撞击,中空骨骼结构的鸟类往往遭受致命伤害,瞬间殒命。这不仅是个体生命的逝去,更是生态系统链中不可忽视的损失。
值得欣慰的是,技术解决方案早已存在。例如,腾讯深圳总部滨海大厦、武汉光谷智慧园部分建筑的玻璃幕墙都贴上了防鸟撞贴纸。此外,在建筑外部加装遮阳构件、科学管控夜间灯光、避免在紧贴玻璃处种植绿植等,也是有效的防鸟撞措施。在国外,紫外线反射涂层、低反光率玻璃、雷达感应窗等创新技术,已在纽约、旧金山、维也纳等地广泛应用,并通过立法强制推行。
然而,为何此类措施,在我国推广缓慢?根本症结在于制度缺位与成本考量。现行建筑规范未将防鸟撞纳入强制标准,企业因成本增加而却步。这暴露的不仅是技术落地的困境,更是生态意识的滞后。
生态保护,不应止于口号。城市是人类的家园,也应是万千生灵的栖息地。我们需推动《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修订,将防鸟撞设计纳入强制性条文;在候鸟迁徙通道关键节点,优先启动改造工程;同时鼓励公众参与,如“全国防鸟撞行动网络”所倡导的志愿者巡护机制,让保护成为社会共识。唯有心怀对生命的敬畏,城市才能真正闪耀人性与生态的双重光辉。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5年11月18日【丝路话语】“少年智则国智”在新时代最生动的诠释
- 2025年11月18日【丝路话语】“杀人蜂”遭滥养,监管漏洞亟待填补
- 2025年11月18日【丝路话语·锚定目标接续奋斗】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为民族复兴筑牢安全基石
- 2025年11月15日【丝路话语】农产品“免费采摘”?当心网络谣言坑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