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每日论谈

【丝路话语】月饼节前“宠儿”节后“弃儿”,让人揪心

 2025/10/09/ 15:25 来源: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苑广阔

  中秋过后,包装精美、寓意团圆的月饼,一夜之间从“宠儿”变为“弃儿”。那些卖不完的月饼,都去哪儿了?卖不完怎么办?作为节日食品,月饼销售时间较短,通常情况下集中在中秋节前两周。剩余月饼最终流向哪里,备受公众关注。(10月8日《现代快报》)

  中秋一过,曾被争抢的月饼便从货架“宠儿”沦为待处理的“弃儿”。它们究竟流向何方?是低价促销被消费者买走,还是作为福利发给员工,又或是被加工成动物饲料?这一问题不仅关乎资源是否浪费,更与食品安全紧密相连,值得所有人追问。

  对月饼生产企业而言,精准把控产量是减少剩余的核心。从五芳斋依据订单和直营模式研判市场,到广州酒家靠成熟供应链平衡产销,这些企业的经验证明,只有紧跟市场需求、动态调整生产,才能避免大量积压。反之,若仅凭经验盲目生产,既会造成自身经济损失,也会让大量月饼面临处置难题,最终造成宝贵粮食资源的浪费。

  而当月饼确实剩余时,企业也需选择合理出路:节前打折促销让利于消费者,将月饼作为福利回馈员工,或是将临期、过期月饼按规定卖给饲料厂,这些方式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浪费,但前提是全程合规,绝不能让问题月饼回流食品市场。 

  政府监管部门的关注与介入,是守护月饼流向安全的关键。不同地区对临期食品的界定标准不同,若缺乏清晰监管,可能导致部分商家模糊“临期”与“过期”的界限,将变质月饼伪装成临期食品售卖。北京推行的“节令食品日报制度”、各地对过期月饼统一销毁的要求,都是有效的监管手段。但监管不能仅停留在“事后销毁”,更应延伸到“事前预警”和“事中跟踪”,比如督促企业公开产量与库存数据,对月饼回收、加工环节进行抽查,防止无良商家将过期月饼拆料再用,危害公众健康。 

  保障公众对月饼流向的知情权,同样不可或缺。目前,多数企业不会主动公开剩余月饼的处置方式,消费者只能通过零星报道或社交平台分享了解冰山一角。这种信息不透明,容易引发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企业不妨通过官方渠道告知剩余月饼的处理途径,监管部门也可定期发布节令食品处置情况报告,让消费者清楚“吃不完的月饼去了哪”“过期月饼是否被妥善处理”,从而消除疑虑,建立信任,这对企业以及整个月饼市场,都是有利有益的。

  从生产到处置,月饼的“生命周期”折射出资源利用与食品安全的双重命题。企业需摒弃盲目生产思维,监管部门要织密安全防护网,公众也应理性消费。唯有各方协同发力,才能让节后月饼不再成为“烫手山芋”,既减少资源浪费,又守护好每个人的餐桌安全。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