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薇
近日,一段家长跪地成排、学生蒙眼踩背的视频在社交平台掀起波澜。河南郑州中牟县某中学班级组织的“愧疚教育”活动中,当女生摘下眼罩发现脚下是父母时当场落泪的画面,既刺痛了公众神经,也将“感恩教育”的形式主义推至舆论风口。这场被学校称作“体验式教学”的活动,最终以教育局认定“欠妥”、校方仓促致歉收场,却留下追问:当教育沦为表演,当感恩异化为践踏,我们究竟在给孩子种下怎样的种子?
这场活动的荒诞性,在细节里暴露无遗。家长屈膝跪地,学生蒙眼被搀扶着踩过脊背,现场循环播放抒情音乐——这不是教育场景,更像一场精心设计的情绪实验。据学生反映,直到踩上背的那一刻,他们都不知道下面是自己的父母;而当真相揭晓时,哭声里究竟是对亲情的触动,还是被欺骗后的震惊?教育的本质是唤醒,而非制造信息差后的情感伤害。当孩子尚未理解“愧疚”的深层含义,就被强行按头体验“父母的辛苦”,这种情感投喂更像一场道德绑架:你必须为刚才的“踩踏”痛苦,否则就是冷漠。
“愧疚教育”的初衷或许值得理解,但手段的越界正在消解教育的温度。近年来,类似活动屡见不鲜:让孩子当“一日保洁员”体会父母辛苦,组织“给父母洗脚”比赛,甚至用“妈妈十月怀胎多不易”的催泪演讲换取眼泪。这些活动共同的特征,是将亲子关系简化为“付出-亏欠”的单向度叙事。家长被迫成为“苦难展品”,学生则在集体表演中完成任务。正如有毕业生回忆:“我们那届是男生趴地上,现在换成家长跪,形式在变,内核都是把人当工具。”当教育只剩下“必须哭”“必须感动”的KPI,情感联结就成了被计算的指标,亲子间的真诚互动反而被挤压殆尽。
更值得警惕的,是教育者对“体感教育”的误读。真正的感恩教育,从不是靠感官刺激完成的情感速食。它需要孩子在日常中观察父母的白发与疲惫,在对话里倾听养育的不易,在分担中体会责任的重量。这种浸润式的理解,远比一场蒙眼踩背的仪式更深刻。就像一位教育学者所言:“孩子对爱的感知,来自妈妈深夜盖被子的手,来自爸爸雨天送伞的背影,而不是被按着头踩在父母背上的痛感。”当学校把教育简化为“设计一个能上热搜的环节”,本质上是在用形式主义逃避教育的真问题:如何教会孩子共情,如何构建平等的亲子沟通,如何在日常细节中传递爱。
事件中,学校起初回避采访,教育局称“活动非校方组织”,两个班级的老师成为责任主体。但无论组织者是谁,这场闹剧都暴露出教育评价体系的偏差——当“场面够大”“学生反应激烈”被默认为教育成效的证明,当“感恩”被量化为视频里的哭声,教育的专业性与人文性早已让位给表演性。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爱自然生长。与其设计一场让家长下跪、学生踩背的“感恩课”,不如多些“今天我为爸妈做顿饭”的日常实践,多些“说说你最感谢父母的一件事”的真诚分享。毕竟,真正的愧疚不该来自被设计的道德压力,而是源于对爱的自觉回应;真正的感恩,也不该是踩在父母背上的眼泪,而是藏在细节里的温暖。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5年10月06日【丝路话语】国庆逢中秋,国盛家祥和
- 2025年10月06日【丝路话语】把名字刻在长城上,就能让爱情“与城同寿”?
- 2025年10月01日【丝路话语】同庆盛世华诞 共悟家国情怀
- 2025年09月30日【丝路话语】当象牙塔遭遇“黄牛”侵蚀,我们该守护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