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每日论谈

【丝路话语】人才引进因人设岗,既要打板子更要堵漏洞

 2025/08/11/ 17:21 来源:每日甘肃网 陈广江

  陈广江

  据新华社消息,8月9日,包头市联合调查组就此前包头市委讲师团人才引进“因人设岗”有关问题发布调查通报。

  根据通报,讲师团人才引进中存在因人设岗、监督工作落实不到位、议事决策程序不规范等问题。依据调查结果,认定2025年讲师团人才引进招考结果无效,依规依纪对讲师团主要负责人予以免职处理,并给予党内严重警告、降级处分;同时,对人才引进相关负责人给予诫勉处理。

  在事业单位、国企公开招考过程中,“萝卜招聘”现象并不鲜见,但像包头市委讲师团这样在同一个地方、以同一种方式“翻车”的情况,实在少见。

  据此前报道,2023年12月,包头市委讲师团曾面向社会公开引进紧缺急需专业人才,当时因被举报中止。2025年2月,在新一轮招考发布的拟录用名单中,3名考生姓名竟与2023年12月入围考生姓名完全一致,再次引发质疑。

  两轮人才引进,拟录用名单竟“原封不动”,而且前一轮因遭举报而中止,这样的剧情颇具魔幻色彩和讽刺意味。

  事出反常必有妖,这句俗语再次得到印证。通报确认其中存在“因人设岗”等问题,招考结果无效,责任人受到相应处理。这份处理通报是对公众质疑的回应,更是对人才引进公平底线的一次重申。

  令人深思的是,这种明目张胆、肆无忌惮的“萝卜招聘”事件,究竟是怎么发生的?严肃问责追责的同时,有哪些制度漏洞亟待封堵?

  地方公务员、事业编一般是统一组织考试,暗箱操作的空间不大。但在引进高层次和紧缺急需专业人才的问题上,招考单位拥有很大的话语权,甚至引进人才的初衷就是解决现有合同制员工的编制问题,这为因人设岗埋下了伏笔。

  比如,此类人才引进不设笔试,而是直接进入面试,面试过程由招聘单位负责。本次事件中,主管部门包头市委宣传部曾表示“不负责考试过程”。这也意味着,招聘过程缺乏有效监督,留下了很大的自主操作、暗箱操作的空间。

  客观地讲,在引进高层次和紧缺急需专业人才问题上,赋予招聘单位一定的话语权和自由度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此类人才较为特殊,不宜采用统一招考模式。

  但是,若缺乏有效监督,招聘单位的这种话语权和自由度,就成了“萝卜招聘”的制度性漏洞。现实中,有些“内部人”先以合同制员工的身份进入事业单位,然后再以“人才引进”的名义违规入编,绕过了红线,也逾越了底线。

  令人诧异的是,前一轮人才引进因被举报而中止,实际上已经拉响了警报,但涉事单位及主管部门“吃一堑不长一智”,导致闹剧再次上演。“萝卜招聘”之所以屡禁不止,很大程度上与问责不到位、违规成本低有关。

  包头市委讲师团两轮人才引进,以如出一辙的方式“翻车”,恰恰说明: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监督是最好的防火墙,谁也别想在公众眼皮底下暗箱操作。

  总之,面对违规进人问题,既要打板子,更要堵漏洞。唯有如此,才能防止此类践踏公平底线的问题再现。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