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育兵
暑期来临,各大医美机构再度迎来预约高峰。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整容低龄化趋势愈加明显,以前是准大学生想趁暑假“悄悄变美”,现在越来越多的准高中生也加入了整容行列,前来咨询的求美者最小的只有11岁,而且这些未成年人咨询的整容项目也是五花八门。(7月16日央视新闻客户端)
根据《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未满18岁青少年接受医美项目必须有监护人全程陪同,创伤性手术更需签署书面同意。但部分机构为牟利,公然违背规定:不仅用“早做早美”的话术诱导未成年人,甚至协助篡改病历、伪造年龄,将医疗伦理抛诸脑后。这种逐利行为,已成为威胁未成年人健康的隐形陷阱。
未成年人贸然接受医美,首先面临生理层面的高风险。未成年人面部骨骼、肌肉与软组织仍处于发育阶段,如同未定型的建筑框架。若过早进行骨骼调整,附着其上的肌肉与脂肪垫会发生异常移位,极易导致面部比例失调。即便是微创项目也暗藏隐患:瘦脸针可能引发咬肌萎缩与颞肌代偿性肥大,玻尿酸填充可能阻碍脂肪垫自然生长。这些损伤往往具有滞后性,待成年后显现时已难以修复。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专家明确指出,只有身体发育完全停止后,医美手术才具备基本安全前提。
更深层的危害在于对价值观的扭曲。当青少年将外貌作为价值评判的核心标准,“容貌焦虑”便会如影随形——刚调整完眼部形态,又纠结鼻部高度;改善了下颌线条,又焦虑苹果肌状态。这种永无止境的外貌苛求,会让他们逐渐忽视内在能力的培养。医美机构鼓吹的“抗衰要趁早”,本质上是将青少年拖入容貌攀比的漩涡,消解了青春应有的从容与自信。
一些机构刻意模糊医疗与美容的边界,加剧了乱象。他们把创伤性手术包装成“青春定制”,将注射类项目宣传为“日常护理”,甚至编造“青少年期整容更自然”的伪科学结论。而监管中存在的广告审核滞后、非正规机构排查疏漏等问题,更让不良营销有机可乘。
整治乱象需构建全链条防线:监管部门应建立“医美机构信用档案”,对违规接纳未成年人者实施行业禁入;学校需强化审美教育,通过艺术鉴赏与心理辅导传递“健康即美”的理念;家长要做好价值观引导,既警惕自身焦虑传导给孩子,也需识破“变美捷径”的营销套路。当然,这并非否定所有未成年人医美——唇腭裂、小耳畸形等影响生理功能的缺陷,确需在童年期干预,但这类医疗矫正与美容整形有着本质区别。
青春的魅力,在于自然生长的生动与内在品格的丰盈。当医美机构守住伦理底线,当社会摒弃单一审美标准,当家长懂得欣赏孩子本真模样,才能让未成年人在最该专注成长的年纪,远离容貌焦虑的困扰,收获比外表更持久的人生财富。这不仅是对个体的守护,更是对一代人健康成长的责任。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5年07月17日【丝路话语】严控作业总量,让暑假回归“休假”
- 2025年07月17日【丝路话语】为未成年人筑牢网络保护屏障
- 2025年07月17日【丝路话语】政府文件不是“复制粘贴”的作业本
- 2025年07月17日【丝路话语】“逆天改命”,改的只是存款余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