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德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今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日子。这不仅是一个镌刻在历史丰碑上的日子,更是一面映照现实、照亮未来的精神明镜。回望80年前,中华民族以3500万军民伤亡的沉重代价,赢得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80年后,抗战精神依然炽热如炬,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的诗句道出了抗战精神最深沉的内核。当年,无数仁人志士“誓死不当亡国奴”的呐喊响彻云霄;今天,这份爱国情怀化作科技工作者实验室里不灭的灯光。看那华为遭遇技术封锁时,工程师们夜以继日调试国产芯片的身影;看那中国航天人在月球背面刻下“嫦娥”足迹的执着;看那年轻科学家为攻克“卡脖子”技术废寝忘食的坚守……这不正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生动诠释?这种爱,虽不再需要血与火的淬炼,却同样需要执着与坚韧的打磨。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是抗战精神最鲜明的底色。淞沪会战中四行仓库八百壮士用血肉筑起防线,东北抗联将士在零下40摄氏度的林海雪原中苦战,展现的是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硬骨头精神。这种在绝境中奋起的精神基因,已经内化为中国发展的底层逻辑。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技术跟跑到部分领域领跑,中国走过的正是一条不断突破封锁、超越极限的道路。当美国挥舞技术大棒,中国工程师用三年时间完成13000多个元器件的国产替代,创造了新时代的“科技抗战”奇迹。年轻人要明白:核心技术等不来、买不来,唯有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才能打破封锁桎梏。
团结一心的集体主义,是抗战胜利的重要法宝。抗战时期,“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的全民抗战局面,打破了“一盘散沙”的旧中国形象。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描述的“差序格局”,在民族存亡关头升华为命运共同体意识。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在当代中国的抗疫斗争、脱贫攻坚等重大战役中得到延续和升华。在科技创新成为国际竞争焦点的今天,单打独斗难以成就大事。中国空间站的建造、大飞机的研制、高铁网络的铺展,无不是千万科技工作者协同攻关的结果。年轻人传承抗战精神,就要超越“内卷”思维,培养“大我”情怀,在团队协作中实现个人价值。正如“两弹一星”元勋们所示范的那样: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事业,方能成就非凡人生。
今天,我们面对的“新战场”更复杂:芯片卡脖子是新时代的“封锁线”,碳中和目标是升级版的“持久战”,文化出海要打“攻心战”。但想想当年前辈们用独轮车推出淮海战役的胜利,今天的我们拥有更先进的“装备”,更没理由畏惧什么“娄山关”“腊子口”。
“历史不能忘记,精神更需传承。”抗战精神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流动在民族血脉中的活性因子。那些历史课本里的黑白影像,正在被我们的彩色生活逐帧替换。你在实验室记录的每一组数据,是给“科技抗战”的新战报;你在乡村小学写下的每一个板书,是给“教育救国”的续篇;你在国际会议上说的每一句中国方案,是给“民族复兴”的最新注脚。这或许就是对80年前那场胜利最好的纪念:让精神永远年轻,让奋斗永远进行时。让我们以这场跨越80年的对话为桥梁,将抗战精神转化为奋进新时代的强大动力,在各自的战场上续写新的胜利篇章!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5年07月17日【丝路话语】医美整形,别整向未成年人
- 2025年07月17日【丝路话语】严控作业总量,让暑假回归“休假”
- 2025年07月17日【丝路话语】为未成年人筑牢网络保护屏障
- 2025年07月17日【丝路话语】政府文件不是“复制粘贴”的作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