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高
7月14日,媒体曝出广西平乐县《森林防火规划(2023-2030年)》中,关于水文的段落与400公里外的湖南安化县文件“除了地名几乎一模一样”;15日,平乐县政府通报承认“审核把关不严”,称系第三方公司提供数据未修改所致。从“疑似抄袭”到“基本属实”,这场风波看似是“文字错误”,实则撕开了基层公文起草中一道不容忽视的裂缝——当“参考”变成“照搬”,当“审核”沦为“走过场”,受损的不只是一份文件,更是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任纽带。
公文是什么?它是政府施政的“路线图”,是传递政策意图的“说明书”,更是体现行政能力与工作作风的“窗口”。一份森林防火规划,本应基于本地地形、气候、水文等实际情况量身定制,连“平口镇”“小淹”这类本地根本不存在的地名都照抄不误,何谈“因地制宜”?更讽刺的是,涉事部门将责任推给“第三方公司粗心”,却忘了自己是文件的最终把关人。就像学生交作业抄了同桌,老师问起来却说“是他借我抄的”——这种逻辑,暴露的是基层工作中常见的“甩锅”心态与形式主义顽疾。
往深里看,公文抄袭的本质是对公共事务的敷衍。现实中,类似“复制粘贴”的荒诞剧并不少见:某地乡村振兴方案与邻县“高度雷同”,某县民生项目规划直接套用模板……这些文件或许不会立即引发安全事故,却像一根根细刺扎在群众心里:连最该严谨的公文都能“差不多就行”,那落实政策时会不会也“大概齐”?长此以往,政府公信力就会在“差不多”中慢慢流失。
要堵住公文抄袭的漏洞,不能只靠“事后通报”。首先,得把好“入口关”。平乐县提到要“加强公文审核把关”,但“把关”不能仅靠内部流程,不妨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交叉核验,或者建立跨部门联审机制——毕竟,连外县地名都看不出来的审核,本身就是失职。其次,要厘清“责任链”。第三方公司或许提供了素材,但政府才是文件的“第一责任人”。若因抄袭被问责的只有“粗心的公司”,而涉事部门毫发无损,类似问题只会反复上演。最后,更要破除“形式主义思维”。有些干部总觉得“文件写得好”不如“材料报得快”,把公文当任务应付,而非施政工具。只有从考核机制上扭转这种倾向,让“务实”“严谨”成为公文起草的硬标准,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抄作业”式工作法。
说句实在话,政府文件不是小学生的作业本,容不得半点马虎。平乐县的这场风波,该给所有基层部门提个醒:公文里的一个地名、一组数据,看似微小,却藏着政府的公信力。与其事后忙着“修正发布”,不如事前多下点“笨功夫”——多跑田间地头摸实情,多查本地资料核数据,多花时间打磨文字。群众要的不是“差不多”的文件,而是“靠得住”的政府。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5年07月17日【丝路话语】“逆天改命”,改的只是存款余额
- 2025年07月17日【丝路话语】砸坏记者采访设备,“冲动”不是挡箭牌
- 2025年07月15日【丝路话语】合力斩断“强迫购物”黑手
- 2025年07月15日【丝路话语】别让“抢单外挂”搅乱公平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