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德斌
时下,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社交娱乐的核心工具。多学科专家指出,过度依赖电子产品可能导致“脑腐”,即因长期暴露于碎片化信息而引发的认知衰退与脑功能损伤。“脑腐”并非不可逆,通过重建健康习惯,大脑可恢复弹性。(7月7日半月谈)
在信息洪流奔涌的当下,长期沉迷于短平快的信息流,会削弱专注力、降低思考深度,甚至损害大脑的认知功能。为了防范变成“脑腐”,对抗碎片化信息带来的认知衰退,仅靠限制屏幕时间远远不够。需要主动减少低质量信息的输入,构建高质量精神消费体系,才是为大脑筑起防线的核心策略。
在算法推荐和“流量经济”的驱动下,各大平台争相抢夺用户注意力,将各种低劣的短视频、标题党文章、情绪化内容推送给用户,使低劣信息充斥屏幕。这种“投喂式”的信息接收方式,本质上是精神层面的“营养不良”,为“脑腐”提供了滋长环境。而且,这些信息往往追求即时刺激而非深度思考,导致大脑长期处于被动接收状态,逐渐丧失主动思考的能力。神经科学研究表明,频繁切换任务、过度接触碎片化信息会降低大脑前额叶皮层的活跃度,影响逻辑思维和长期记忆。
更值得警惕的是,低质量精神消费不仅损害认知能力,还可能塑造偏狭的世界观。算法根据用户偏好不断推送同类内容,使人在信息茧房中越陷越深,最终形成思维定式,丧失多元思考的可能。当人们习惯于“三秒一个笑点、五秒一个反转”的娱乐模式,严肃阅读、深度讨论便显得“枯燥乏味”,而这正是“脑腐”的危险表现之一。
要逆转“脑腐”趋势,关键在于不被平台算法牵着走,主动拒绝“投喂式”信息,选择高质量精神消费,重塑大脑的信息处理模式。首先要回归深度阅读,养成阅读书籍的良好习惯,尤其是经典著作、学术论文或长篇深度报道,通过持续投入注意力,训练大脑的专注力和逻辑思维,并在大脑中构建知识框架,进而培养系统性思维,能够有效对抗碎片化信息的侵蚀。
高质量精神消费并非排斥数字媒介,而是要建立主动筛选机制。网络拥有海量信息,但并非所有信息都值得消费,与其在无穷无尽的社交媒体中漫游,不如有意识地选择高质量内容,如纪录片、学术讲座、深度播客等。这些内容通常经过严谨制作,都是优质的数字精神食粮,能提供更系统的知识结构,而非零散的情绪刺激。
高质量精神消费的核心在于主动提问、批判性思考,用深度思考替代被动刷屏,用系统认知消解片面观点,便是在为大脑进行“认知健身”。同时,可以参加一些线下的阅读分享、哲学沙龙、科学讲座等社会人文活动,与他人进行精神交流、分享心得体会,既能锻炼自己的脑力,也可实现思想上的火花碰撞,增进彼此的认知能力。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5年07月09日【丝路话语】人间最浓的烟火,从来都在普通人的生活里
- 2025年07月09日【丝路话语】给政务App“瘦身”:减的是负担,增的是民心
- 2025年07月09日【丝路话语】学生不报清北,老师该为这份清醒喝彩
- 2025年07月09日【丝路话语】举报材料落到被举报人手上以后谁还敢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