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纯银
近日,江苏省数据局、省发展改革委等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管理质效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其中明确要求,杜绝省级以下重复建设政务App,县级以下禁止开发政务服务App。(7月6日《新京报》)
“每天打卡20多个政务App”“手机内存不够用”“一个活动要在五六个App重复上传材料”……这些来自基层干部的吐槽,道出了政务App泛滥带来的困扰。为破解基层上述困境,服务此次江苏省出台新规,明确县级以下禁止开发政务App,无疑是为这场“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踩下了急刹车。
政务App本应是便民利民的好帮手,却在某些地方异化为基层干部的“数字枷锁”。据《半月谈》报道,有乡镇干部手机里装了27个政务App,每天要花2小时处理各种“指尖任务”;有社区工作人员需在6个不同平台重复录入相同数据。这种“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不仅没有提高效率,反而制造了新的负担。江苏省通过建立政务App“户籍制”,成功压减省级政务App45%,正是对这种异化现象的精准纠偏。
政务App泛滥背后是典型的“数据烟囱”现象。各部门各自为政开发应用,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有一县卫健局开发的健康打卡App与疫情防控指挥部的要求不兼容,基层不得不双线操作。江苏省推动政务服务类应用向“苏服办”整合,正是要打通这些“数据梗阻”。就像把分散的小商铺集中到大型超市,既方便群众“一站式”办事,又节省行政资源。
为基层减负就是为治理增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4年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直指“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痛点。江苏新规要求县级以下已建App年底前完成迁移归并,否则停拨运维经费,体现了政策执行的刚性。曾有一乡镇党委书记算过一笔账:整合App后,干部每月可节省约60小时机械性操作时间,这些时间能多走访50户群众。这种变化正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
政务App“瘦身”看似减法,实则是加法。减去的是冗余程序,加上的是服务效能;减去的是基层负担,加上的是群众满意度。当技术真正回归服务本质,干部就能从“屏对屏”回到“面对面”,群众才能从“跑断腿”变为“动动指”。期待更多地方跟上这波改革浪潮,让数字政府建设真正成为惠民工程而非形象工程。毕竟,衡量政务App的价值不在数量多寡,而在能否让老百姓竖起大拇指。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5年07月09日【丝路话语】学生不报清北,老师该为这份清醒喝彩
- 2025年07月09日【丝路话语】举报材料落到被举报人手上以后谁还敢举报
- 2025年07月09日【丝路话语】追寻革命先烈的“精神坐标”
- 2025年07月06日【丝路话语·相约兰洽会】一桥飞架连欧亚,兰洽织链兴陇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