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每日论谈

【丝路话语】志愿填报高价服务:是“指南”还是“陷阱”?

 2025/07/01/ 10:07 来源: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王志高

  □ 王志高

  “内部数据支撑”“专业团队运作”“一对一定制服务”“考得好不如报得巧”……随着高考分数陆续公布,志愿填报成了考生家庭的“头等大事”。《法治日报》记者调查却发现,从数百元的“AI填报软件”到数万元的“一对一指导”,高价服务背后暗藏注水、外包、虚假宣传等乱象。

  高价服务的“专业”外衣下,藏着最朴素的信息差骗局。河南考生刘小米花5000元购买“一对一服务”,本期待避开“纯文科没专业可选”的误区,结果辅导老师仅推荐汉语言文学、会计学等常见专业,甚至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文理兼收)的专业课程一无所知;山东考生王宁5499元的服务被外包给小公司,老师连“无口语证能否报小语种”都要她自行致电确认,最终滑档至专科;县城考生程成2800元换来“自行划学校名单”的敷衍,连“本可冲刺的公办本科”都未提醒……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个真相:所谓“专业团队”“独家数据”,不过是机构包装的“信息搬运工”——能查到的公开信息(如分数线),他们懒得整理;需要深度解读的专业趋势、就业前景,他们根本不懂。高价服务的本质,是用“焦虑感”收割家长的“安全感”。

  更危险的,是服务外包背后的责任甩锅与维权困局。王宁的遭遇中,大机构A将服务转包给小机构B,最终因信息误差导致滑档,却以“已尽推荐义务”推卸责任;程成交费后仅得一张收款回执,合同注明“不能退款”,维权时被拉黑……这些操作暴露出行业的“潜规则”:用低价吸引、用话术诱导、用格式条款锁死退款,将风险全部转嫁给考生。法律专家指出,即使无书面合同,若服务明显未达行业标准(如未提供实质帮助),考生仍可主张退款;但现实中,多数家长因“怕耽误孩子”选择妥协,机构则利用信息不对称,将“服务瑕疵”包装为“考生自身责任”。

  志愿填报乱象的根源,是市场监管的滞后与考生需求的错配。一方面,机构资质审核宽松,“咨询师”可能只是“销售员”,所谓“大数据”“内部资源”多为夸大宣传;另一方面,家长对志愿填报的认知局限,容易被“分数决定人生”的焦虑裹挟,宁愿花钱买“安心”。但教育的本质是“人点亮人”,志愿填报更应是考生与自我、与未来的对话,而非被机构“规划”的流水线产品。

  治理乱象需多方合力:监管部门应严审机构资质,明确“专业团队”的认定标准,对虚假宣传、服务外包等行为加大处罚;平台需下架“包录取”“内部数据”等违规话术,建立服务评价与黑名单制度;学校与公益组织应加强志愿填报科普,通过讲座、手册等方式帮考生掌握基础信息,减少对商业服务的依赖;考生与家长更要清醒认知:分数是基础,兴趣与规划才是核心,与其花高价买“焦虑缓解”,不如花时间研究政策、了解专业——毕竟,人生岔路口的方向,最终要自己把握。

  志愿填报不是“花钱买未来”,而是“用专业护未来”。当高价服务褪去“信息泡沫”,当机构回归“辅助者”角色,考生才能真正站在选择的十字路口,用理性与热爱,走向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