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育兵
小岳岳读博了,导师竟然是郭德纲教授?
近日,一张作者和导师分别署名为岳云鹏、郭德纲的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博士学位论文截图在网上流传开来。网传截图显示,该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中国交通行业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机制与情景预测研究》,作者为岳云鹏,导师则为郭德纲,学科专业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习方式为全日制,并附上了学号以及论文提交、答辩日期等,下方还标注有学校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4月28日大皖新闻)
如此荒诞的事实,被多方证伪:作者和导师姓名字体与其他文字不一致;该校并无名为郭德纲的导师。发岾网民直接留言称,这是打印店模板。
引发舆论关注的事件,竟然是打印店模板闹剧,难免让人唏嘘!
由此而来的问题是,名字想用就能用吗?当然不行。公众人物的姓名权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它承载着个人身份标识的基本功能;另一方面,因其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商业价值,已成为一种特殊的无形资产。故此,民法典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盗用、假冒他人姓名。
打印店擅自将岳云鹏、郭德纲的姓名用于论文模板,即便未主动传播,也涉嫌侵犯其姓名权。此前郭德纲起诉某公司侵权一案,法院判决其获赔5万元,正是对此类侵权行为的有力警示。
虽然法律对姓名权的保护已形成基本框架,却仍存在诸多亟待填补的空白。在本次事件中,打印店将公众人物姓名用于论文模板,借助名人效应吸引潜在客户,却未直接盈利,这种行为是否构成“商业性利用”,法律却并无明确界定。由此,在司法实践中,类似案件的判决结果往往因法官对“主观故意”“损害后果”的不同理解而存在差异。此前某网红店擅自使用明星姓名作为菜单名称,法院以“未造成实质经济损失”为由从轻处罚,这种模糊的司法裁量权,无形中降低了侵权成本。有数据显示,在姓名权纠纷案中,相当部分涉及“非直接盈利性使用”,法官自由裁量度差异极大。
此外,维权程序复杂、举证难度大、维权周期长等问题,也让包括公众人物在内的许多被侵权者望而却步。
还要看到的是,网络传播的去中心化特性,让侵权行为的危害呈几何级扩散。在算法推荐与社交裂变的双重作用下,一张虚假的论文截图仅需数小时就能触达千万用户。这种信息的快速传播不仅损害了当事人的名誉,也对学术机构的公信力造成冲击,消解着公众对学术机构的信任。中国地质大学需要应对舆情、辟谣,这都是有成本和代价的。
更令人担忧的是,网络恶搞与虚假信息的泛滥,正在侵蚀社会诚信体系的根基。当“博眼球”成为流量密码,越来越多的人试图通过制造噱头获取关注,长此以往,网络空间将沦为谣言与虚假信息的温床。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护包括公众人物在内的所有人的姓名权,不仅是对个人权益的捍卫,更是维护社会公序良俗的必然要求。当每个名字都能在数字世界获得尊重,当每次传播都恪守法律与道德的底线,我们构建的将是一个既充满活力又秩序井然的网络文明。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5年04月30日【丝路话语】政府食堂向社会开放,如此“宠客”多多益善
- 2025年04月30日【丝路话语】假证灰产覆灭警示:堵住漏洞比捣毁窝点更紧迫
- 2025年04月30日【丝路话语】从四角坪到寺洼:守护文明根脉的陇原答卷
- 2025年04月28日【丝路话语】高颜值通缉犯出狱当主播被封,别拿污点当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