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莉
近日,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在北京揭晓,甘肃临洮寺洼遗址入选,成为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寺洼遗址的成功入选是继2023年礼县四角坪遗址后,甘肃又一次斩获这一考古界荣誉。从史前文明的恢宏聚落到秦代大型祭祀建筑,甘肃大地上的考古发现正不断刷新着人们对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认知。这份成绩单的背后,不仅证明了甘肃在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方面的卓越成效,更折射出了新时代甘肃守护文化遗产的使命与担当。
甘肃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敦煌文化、丝路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文化资源丰度居全国第5位,具有厚重多元的历史文化底蕴。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天水考察时指出,“要进一步研考中华文明,将宝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好,让祖先的智慧和创造永励后人,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全省文物工作者时刻牢记嘱托,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和永不懈怠的创新实践,努力走出了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礼县四角坪遗址为国家祭祀变革与“大一统”历史进程提供了关键物证,体现了中国古代统一国家形成初期的风格和气魄;临洮寺洼遗址发现了已知最大规模的马家窑文化中心性聚落,展现了5000年前黄土高原西部大型聚落的整体面貌和丰富内涵,填补了黄河上游核心腹地关键时期的空白……这些成果,不仅展示了甘肃悠久的文化历史,也为世界提供了更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钥匙。这些成果的背后,是文物工作者“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坚守,更是甘肃省潜心为国护宝的自觉。
文物和文化遗产,不是尘封的古董,而是文明传承的“活化石”。对其进行保护,实际上就是在保护中华民族的根脉,保护我们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让全世界都能够更直观地看到、触摸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创新性。甘肃的考古实践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从这些考古发现中,我们看到了千百年前先民们的智慧与创造力;也看到了沉睡千百年的文物如何在今日再次焕发光彩。这种从地下到地上的文化转化,都是民族精神的源泉,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文物保护工作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系统、长期的工程,涉及的不仅仅是考古发掘,还有如何修复、保护和合理利用。今后,应不断推动甘肃文物工作向更加长久、稳定的方向发展。首先,政府应当在政策上继续给予支持,优化文物保护体制机制,推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其次,文物工作者和考古学者要进一步深化学术研究,敢于创新,探索新的保护技术、方法以及适应现代需求的文物保护途径;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对文物保护的关注与参与,提升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在历史与现实间,我们不断探寻着民族的集体记忆,砥砺前行。透过文物和文化遗产,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历史的辉煌,更是文化自信的底气。守护这些文明印记,不仅是甘肃的责任,更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共同使命。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5年04月28日【丝路话语】高颜值通缉犯出狱当主播被封,别拿污点当热点
- 2025年04月28日【丝路话语】“没班硬值,没苦硬吃”,形式主义值班当休矣
- 2025年04月28日【丝路话语】集群聚势“燃”陇原 工业强省“跃”新程
- 2025年04月28日【丝路话语】技术外挂,以创新之名行“数字黄牛”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