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每日论谈

【丝路话语】假证灰产覆灭警示:堵住漏洞比捣毁窝点更紧迫

 2025/04/30/ 10:42 来源: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王志高

  □ 王志高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平桂区一处销毁现场近日机器轰鸣,40多万本涉及出生医学证明、军官证、房产证等证件的假证及1万余枚假章被压碎后投入熔炉。这些曾如毒瘤般渗透社会肌理的假证假章,正是一起横跨浙江、湖南、湖北等地的特大制售假证案“罪证”。随着灰烬升起,这条提供造假“一条龙”服务的黑灰产业链被彻底斩断。(4月29日《法治日报》)

  这条横跨多省的造假产业链看似被“连根拔起”,但现实远比表象复杂。从出生证到军官证,从房产证到火化证,假证渗透的领域触目惊心,而案件暴露的深层问题更值得警惕:为何假证“屡打不绝”?为何造假的“春哥”们总能找到市场?答案不在熔炉的灰烬里,而在社会运行的缝隙中。  

  假证黑产的生存逻辑,本质上是“需求创造供给”的畸形产物。案件中消防公司老板黄某武的动机极具代表性——挂靠资质程序繁琐、影响回款,一枚150元的假章就能绕过监管。这种“效率优先”的投机心理,恰恰折射出制度性梗阻:当正规审批流程变成“公章长征”,当资质门槛高到中小企业难以承受,假证便成了“曲线救国”的工具。倘若不解决这些痛点,今天捣毁一个“春哥”,明天还会冒出“夏哥”“秋哥”。  

  更值得玩味的是假证产业链的“专业化”程度。从浙江的印刷窝点到湖北的加工点,从接单员王某香的“客户笔记”到谢某胜的“全国快递网络”,这条产业链已实现标准化分工,甚至提供“终身售后”。这种“一条龙服务”的成熟度,某种程度上是对公共服务效率的讽刺。湖南某地曾曝出“真证半年办不下,假证三天包邮”的案例,暴露出某些部门“以证代管”的懒政思维。

  打击假证不能止于物理销毁。警方此次跨省追查的力度值得肯定,但治理假证乱象需从“末端围剿”转向“源头防控”。一方面,要压缩假证生存空间,推动电子证照全国互通、人脸识别技术普及,让“假证无用武之地”;另一方面,需简化行政审批流程,降低合规成本。例如消防资质审批能否引入“承诺制”?房产交易可否凭电子编码替代纸质证书?唯有让真证比假证更方便,才能从根本上瓦解黑产土壤。 

  此案中27名购买假证者被追责,释放出“买方卖方同罪”的积极信号,但更应追问:这些假证最终流向了哪些领域?是否有持假军官证者混入安保系统?是否有假医师证在乡镇诊所行医?若不能顺藤摸瓜清除“终端用户”,假证的危害仍会持续发酵。

  假证灰产是社会的“牛皮癣”,其顽固性恰恰映照出真制度的短板。当40万本假证在熔炉中化为青烟时,我们期待升腾的不是阶段性胜利的欢呼,而是对系统性改革的冷思考——唯有让公平与效率不再打架,让规则与服务同步升级,“假证江湖”才会真正成为历史。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