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每日论谈

【丝路话语】技术外挂,以创新之名行“数字黄牛”之实

 2025/04/28/ 21:46 来源: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王志高

  □ 王志高

  据4月28日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全国首例抢票“外挂”软件案宣判,被告因售卖针对票务平台的自动化抢票工具,被法院认定为不正当竞争,判赔2万元。这一判决虽金额不大,但意义深远——它首次明确技术外挂不是创新,而是破坏市场秩序的“数字插队”,必须依法打击。

  表面上看,抢票软件似乎只是“技术优化”,实则是一场披着科技外衣的资源掠夺。当普通消费者还在手动填写信息、焦急等待系统响应时,外挂软件已以毫秒级速度发起数百次请求,瞬间挤占票源。这种“数字加塞”不仅违背了“先到先得”的公平原则,更让票务平台沦为技术霸凌的受害者——服务器超负荷运转、运营成本激增,最终这些代价仍会转嫁给普通消费者。更讽刺的是,外挂卖家一边打着“科技造福用户”的旗号,一边对每张票加价百元,本质是借技术之名行“数字黄牛”之实。  

  此案的判决亮点在于,法院精准戳破了“技术无罪”的伪命题。被告辩称抢票软件是“创新”,但法官一针见血地指出:模拟人工操作、重复提交请求并无技术含量,更无社会价值。真正的技术创新应当提升整体效率,而非制造零和博弈。譬如12306的“候补购票”功能,通过优化资源分配让更多人有机会购票,这才是值得鼓励的技术向善。反观外挂软件,其逻辑与游戏外挂、电商刷单并无二致——通过破坏规则获利,最终让守规矩的人成为“输家”。  

  然而,2万元的赔偿金额也暴露了当前法律惩戒的乏力。被告四个月非法获利仅2000余元,违法成本远低于灰色产业的暴利。在二手平台和短视频网站上,抢票服务仍以“黑科技”之名大行其道,形成规模化灰色产业链。要根治这一问题,不能仅靠个案审判,还需平台主动拦截违规商品、监管部门建立技术黑名单,甚至考虑将恶意抢票纳入征信记录。毕竟,当“技术作弊”成为一门生意,公平就成了一句空话。 

  此案更深远的意义在于为“技术边界”画下红线。互联网时代,技术中立不应成为作恶的挡箭牌。无论是抢票外挂、游戏脚本还是视频网站去广告插件,只要以损害他人合法权益为代价,就必须受到法律规制。我们乐见科技赋能生活,但绝不接受技术沦为丛林法则的工具——因为真正的进步,从来不是让少数人“赢者通吃”,而是让所有人“公平竞争”。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