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每日论谈

【丝路话语】“龟速车”不是谨慎是隐患,治“慢”提速方显交通智慧

 2025/04/24/ 21:42 来源: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王志高

  □ 王志高

  在道路通行条件良好的情况下,尤其是在有最低限速的道路上,一些车辆的行驶速度明显低于正常水平,这种超低速行驶的行为,被称为“龟速行驶”。这些“移动路障”不仅让整条车道的通行效率大打折扣,在高速行驶的车流中,快慢车交织更像一颗“隐形炸弹”,极易引发追尾事故。(4月23日《现代快报》)

  这则新闻直指一个长期被忽视的交通顽疾——龟速车。过去,人们常把“开慢车”与“安全驾驶”画等号,但现实却是,不合理低速行驶的危害不亚于超速。上海、成都等地整治龟速车的举措,正是对交通管理精细化、科学化的一次重要探索。

  龟速车的危害被严重低估。许多人认为“慢=安全”,但交通安全的本质在于“匹配速度”。在限速80公里的高架上开40公里,如同在跑步比赛中突然停下,后方车辆被迫紧急变道或刹车,事故风险陡增。成都交警的数据显示,一辆时速43公里的“龟速车”一分钟内被7辆车超越,这种速度差正是追尾和剐蹭的温床。更讽刺的是,龟速车往往源于分心驾驶——司机刷手机、聊天、找路,反而让“求稳”变成了“埋雷”。

  龟速车还是城市拥堵的隐形推手。一条车道被龟速车压住,整条车流的通行效率就会断崖式下跌。物理学中的“蝴蝶效应”在交通中同样适用:一辆车慢10秒,可能引发后方数百辆车累计几小时的延误。上海高架交警的测算表明,龟速车导致的变道频次增加,会让拥堵指数上升30%以上。在汽车保有量爆炸式增长的今天,治理龟速车就是为道路“疏通毛细血管”,其意义不亚于修建新路。  

  科技赋能让“龟速车”无所遁形。过去,交警难以取证低速行驶,如今无人机巡飞、AI算法识别让执法有了“火眼金睛”。成都的智慧系统能30秒锁定龟速车,上海通过视频回溯抓拍分心驾驶,这些技术手段既提高了执法效率,也避免了“一刀切”误伤新手或故障车辆。更值得称道的是“提醒+处罚”的梯度管理:先LED屏警示,再短信劝导,最后才开罚单,体现了执法的人性化。这种“科技+共治”的思路,或将成为未来交通管理的标配。

  根治龟速车需扭转认知误区。不少司机尤其是新手,把“慢”当作护身符,却忽略了交通的协同性。驾校培训应强化“速度匹配”教育,交规宣传不妨用模拟实验展示龟速车的连锁反应。此外,导航软件可加入“最低限速”提示,路侧雷达实时显示车速偏差,让司机形成“开得太慢也是违章”的肌肉记忆。正如专家所言,良好的驾驶习惯不是越慢越好,而是“该快时快,该慢时慢”。

  从超速到龟速,交通治理正走向更精细的维度。限速标志上的数字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整体安全网络的坐标。当城市用智慧化手段破解“移动路障”难题,用科学管理替代“越慢越安全”的陈旧观念,我们的道路才能真正实现效率与安全的双赢。毕竟,交通文明的底色,永远是动态平衡的智慧,而非静态僵化的谨慎。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