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海宁
“狂风肆虐,根本骑不了车,摔了两三跤,眼镜都被吹掉了!”社交平台上,一名外卖骑手用文字记录下强风天气中的惊险瞬间。4月的一场大风席卷我国部分地区,影响超过6.1亿人,23个省份出现12级以上阵风,64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突破历史极值。在这种极端天气中,外卖员、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等新业态劳动者仍在街头穿梭,服务客户。其人身安全与合法权益受到关注。(4月23日《法治日报》)
“风里来雨里去”,这是用来描述新业态劳动者工作状态的常用句子,意思是,这类劳动者风雨无阻、工作不易。细究起来,“风里来雨里去”分两种情况,一种是非极端天气下,一种是极端天气下。大多数时候,新业态劳动者在非极端天气下奔波,即便在风雨中工作比较辛苦,但安全风险较小。而在极端狂风暴雨中坚持工作,受伤乃至死亡风险较大。所以,关注极端天气里新业态劳动者的安全权益,很必要。
按说,在极端天气里,新业态劳动者尽量不出门不工作。然而,即便面临风险隐患,仍有不少市民需要新业态劳动者提供服务,比如有人在家吃饭不便需要外卖食品,有人突然生病需要救命药,这都驱使新业态劳动者在暴风雨里坚持工作。另一方面,由于在极端天气里抢单容易、单价高,打赏多以及平台补助,新业态劳动者为了多赚钱补贴家用,就冒险上路,逆风迎雨。于公于私,这种敬业精神都值得肯定。
不过,暴风雨里的新业态劳动者,其人身安全与合法权益是否获得有效保障,仍需要关注。在新闻报道中,多名新业态劳动者发出“灵魂之问”:“我们的工作主要在户外,大风天我们有权停工吗?风里雨里,谁为我们兜底?”相关专家就此指出,这一问题暴露了平台制度与法律保障的断层。虽然说一些平台已有相关举措,如提供安全培训、推送安全提醒、优化路线、开启免罚措施等,但保障力度似乎还不够。
比如在极端天气里,新业态劳动者自己无权停工,这个根本性问题仍未解决,有点被迫工作的意味。再如,平台虽然有不少针对性保障措施,但在从业者眼里,人身安全与权益保障仍未兜牢,就有风险隐患。比如,在12级以上阵风中工作,体重轻的新业态劳动者就容易被风吹起来受伤,也容易被风刮倒的东西砸伤;新业态劳动者在暴雨中工作,轻则容易被困洪水中,重则会掉进管道井。这些风险隐患谁来排除?
根据《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及建筑行业的相关安全标准,当风力达到6级(风速10.8至13.8米/秒)时,应停止露天高处作业。当风力达到7级(风速13.9至17.1米/秒)时,应停止所有户外作业。但这样的规定似乎没有覆盖新业态劳动者。当相关规定都不能为暴风雨里的新业态劳动者提供安全保障,他们还能指望什么?因此,从平台到立法、执法,都应该为新业态劳动者撑起一把伞。
从平台角度来说,面对极端天气要制定更有力的安全保障措施。比如缺乏安全保障的从业者,允许其自行暂停工作,即授权劳动者自行停工,还要禁止给这部分劳动者派单。为满足用户在极端天气里的需求,平台应启动有安全保障的运输车辆、团队提供服务。有关方面应根据新业态劳动者的工作特点量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极端天气下这类劳动者的权益。各地要监督有关规定落地。另外要有保险兜底。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5年04月23日【丝路话语】在信息洪流中,请抽空捧起一本书
- 2025年04月23日【丝路话语】预付卡里的信任危机该如何破解
- 2025年04月23日【丝路话语】交友软件涉黄,监管不能拖后腿
- 2025年04月23日【丝路话语】公证提存:给预付费消费系上法治“安全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