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每日论谈

【丝路话语】反诈要从娃娃抓起

 2025/04/24/ 21:45 来源: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陈广江

  □ 陈广江

  “加我微信,免费领皮肤。”“我是明星助理,完成任务就能获得视频通话机会一次!”“不听话,小心把你抓到监狱去。”……近期,针对未成年人的电信网络诈骗案时有发生,尤其小学、初中阶段学生,由于警惕性较差,稍不注意便踏入诈骗分子精心设置的陷阱,造成经济损失,甚至心理伤害。(4月23日《人民日报》)

  电诈盯上未成年人并不奇怪。孩子天然存在认知短板:他们对网络充满好奇,却缺乏辨别真伪的经验;渴望社交认同,却容易轻信陌生人的善意;面对恐吓威胁,往往因害怕责罚而选择独自吞咽苦果。诈骗分子精准抓住这些心理弱点,以“免费皮肤”“明星互动”为诱饵步步设局。更值得警惕的是,许多家长将手机交给孩子时,并未意识到免密支付、人脸识别等功能如同敞开的保险箱,让骗子得以长驱直入。

  家庭本应是反诈教育的第一道防线,但现实中这道防线并不牢固。一些父母忙于工作,将手机视为“电子保姆”,任由孩子沉溺于虚拟世界;另一些家长虽关注网络安全,却仅以“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简单告诫,未能触及诈骗的核心逻辑。相关案例显示,不少受骗儿童曾试图隐瞒真相,因为他们担心父母的责备而非诈骗本身。这暴露出亲子关系中的信任裂痕——当孩子将“闯祸”视为比被骗更严重的后果时,家庭教育便已偏离正轨。建立开放的家庭对话机制,让孩子确信“犯错后求助不可耻”,远比反复强调“不要转账”更有意义。

  同时,学校亟需补上反诈教育这一课。当前多数中小学的安全教育仍停留在防火防溺水层面,对新型网络诈骗缺乏系统化教学。山西太原警方曾接触过一名小学生,他因在校参与过反诈情景模拟,及时阻止了姐姐向骗子发送验证码。真实案例改编的课堂剧本、民警互动讲座、学生设计反诈海报等实践性教学,被证明能有效提升未成年人的风险感知能力。只有让孩子懂得“免费皮肤背后可能是陷阱”“验证码如同家门钥匙”时,才能躲过诈骗分子的黑手。

  筑牢未成年人反诈防线,显然不能靠单兵突进,而需多方形成合力。单一主体难以应对诈骗分子无孔不入的伎俩,唯有政府、学校、家庭与社会组织形成合力,才能织密未成年人反诈安全网。近年来,一些地方探索打造“警校家社”反诈联盟新模式的做法,值得肯定。此外,互联网平台不能止步于被动配合监管,更应主动参与规则制定,比如联合教育机构开发适龄反诈课程,或与公安机关共建预警信息共享机制,为反诈行动提供技术支持。

  总之,反诈要从娃娃抓起。未成年人既是网络原住民,也是安全防线中的薄弱环节。唯有将反诈教育融入日常生活,才能让孩子在面对诱惑与威胁时,本能地“多问一句、多想一步”。唯有各方形成合力、拿出行动,才能更好地为下一代撑起一片平安成长的天空。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