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每日论谈

【丝路话语】交友软件涉黄,监管不能拖后腿

 2025/04/23/ 11:06 来源: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陈广江

  陈广江

  近期,许多消费者向总台《财经调查》栏目投诉,一些所谓的聊天交友软件,其实暗藏精心设计的消费陷阱。这些网络平台纵容无视低俗色情的违规之举,甚至还打造出了一条隐秘的为线下卖淫嫖娼交易提供信息撮合的交易平台。

  部分交友软件打着“聊天交友”的旗号,实际上是精心设计的“桃色陷阱”。以“她伴”“音对”等平台为例,男性用户需不断充值才能与异性互动,而女性用户则被系统性地包装为“聊天员”,通过诱导消费获取分成。平台甚至默许机器人发送挑逗信息,制造虚假互动刺激用户持续投入。这种将社交关系简化为“付费者”与“服务者”的规则设计,彻底背离交友的初衷和本质。

  线上“擦边”仅是这条产业链的冰山一角。在“音对”App的语聊房中,“荤素搭配”的玩法公然存在——“素”是正常才艺展示,“荤”则指向大尺度语音服务甚至线下性交易。平台通过扶持高流水语音厅、默许厅主与主播合谋涉黄,将社交软件异化为违法行为的“中介所”。更讽刺的是,部分软件开发商直言“利润率可达300%-3000%”,暴利驱动下,平台甘愿将法律红线视为商业跳板。

  这类软件之所以横行,根源在于监管的缺失与滞后。一方面,应用市场作为软件发布的“第一道关卡”,审核把关不严,使得这些涉黄软件能够堂而皇之地上架,并通过搜索关键词轻松找到。另一方面,平台运营方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不仅纵容低俗色情内容,甚至主动组织涉黄活动,以“擦边球”的方式规避监管,即使有用户举报,平台也置之不理。

  此外,执法环节的被动与滞后,也助长了交流软件乱象滋生。当前,执法部门对网络涉黄行为的打击多依赖媒体曝光后的被动响应,而非主动出击。这种“民不举,官不究”的监管模式,显然难以应对隐蔽性强、迭代迅速的灰色产业。

  根治乱象需构建“源头阻断-过程监控-严惩重罚”的全链条治理体系。应用商店必须压实主体责任,对软件实施实质性审查,建立涉黄平台“黑名单”并追究连带责任;监管部门应引入AI识别、大数据追踪等技术,突破私密场景的证据锁定难题,对组织色情服务、撮合线下交易的责任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时,亟需出台社交软件行业标准,严禁将用户关系商品化、低俗化的产品设计,从源头压缩“擦边”空间。

  公众监督与社会共治同样关键。媒体曝光、用户举报与社会组织的持续关注,能形成对违法平台的高压态势。普通用户也需警惕“聊天员月入过万”等话术陷阱,避免成为灰色产业链的“输血者”。

  交友软件涉黄乱象不仅污染网络生态,更动摇社会道德根基。重塑清朗空间,需要以更坚定的决心、更创新的手段、更紧密的协作,让法律长出牙齿,让监管跑在违法前面。唯有如此,才能压缩涉黄软件的生存空间,还互联网一片净土。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