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每日论谈

【丝路话语】预付卡里的信任危机该如何破解

 2025/04/23/ 11:07 来源: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王志高

  王志高

  “卡里还剩2000多元,店家突然跑路了。”近日,北京市石景山区的葛女士向记者反映,她去年10月在小区旁某美甲店充值了3000元,春节回京后,她发现店铺贴出闭门装修的通知,但店主一直联系不上,连朋友圈也清空了。(4月21日《工人日报》)

  一桩看似普通的消费纠纷,折射出的却是预付式消费领域长期难解的顽疾:法律明明赋予消费者7天无理由退款的权利,为何落地时却像一纸空文? 

  最高法新颁布的司法解释,首次以司法之力为预付式消费划清底线。商家不得以“霸王条款”推诿退款,经营者跑路需承担惩罚性赔偿,甚至消费者因折扣消费产生的退费争议也有了明确裁判标准。然而,现实图景中,法律的利剑出鞘却难斩乱麻。有的商家对新规置若罔闻,美发店员宣称“从未听过退卡”;有的玩起文字游戏,以“总部审批”拖延退款;更有甚者,将消费者权益置换为“折扣返还”的算术题,逼迫消费者在退款与补差价间进退维谷。当一张储值卡成为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罗生门”,法律条文在现实利益博弈中难免被消解成模糊地带。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预付式消费的本质是“用明天的钱买今天的服务”,而这份信任一旦被滥用,便沦为商家圈钱的工具。从健身房卷款跑路到美甲店人去楼空,消费者陷入的不仅是经济纠纷,更是对市场信用体系的质疑。上海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律师张龙指出,部分商家利用信息不对称,将经营风险转嫁给消费者——合同里的“霸王条款”是显性枷锁,而隐形的资金池监管漏洞,则让预付款沦为“无主之财”。当商家将预收款视为“免死金牌”,法律再周全的条款也难敌现实的“暗箱操作”。

  破解困局的关键,在于打破“事后维权”的被动局面。中国法学会专家陈音江的建言一针见血:全国性立法与资金存管制度缺位,导致商家存退费全凭良心。当务之急,是建立预付款第三方存管机制,让每一笔消费资金流向透明化;同时,通过信用惩戒与惩罚性赔偿制度,倒逼商家守住法律底线。北京某瑜伽品牌支持“7天无理由退款”的实践已证明,市场主体的合规意识与消费者权益保护并非天然对立,关键在于监管的刚性约束能否穿透商业话术的迷雾。

  葛女士们的焦虑,实则是公众对消费环境公平性的深切呼唤。当司法解释为消费者撑起保护伞,更需让监管的“牙齿”真正咬合。毕竟,法治的尊严不仅在于条款的完备,更在于每一次维权困境都能照见制度的回应。预付式消费的退费难题,终将成为检验市场治理现代化的试金石。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