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广江
记者4月15日从河北省廊坊市联合调查组获悉,针对三河市“广告牌匾禁用红蓝黑底色”等问题,廊坊市联合调查组经初步核查,媒体反映的主要问题基本属实。目前已对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免职处理,并责成三河市委、市政府深刻反思,汲取教训,全面整改。(4月15日新华社)
随着联合调查组发布初步处理结果,这场充满魔幻色彩的“店铺招牌换色”风波暂告一段落,但留下的警示和教训足够深刻。
此事短时间内迅速发酵,引发轩然大波,根在权力任性,城市治理如同儿戏。从蜜雪冰城招牌被“漂绿”到红十字标志沦为“绿十字”,从政策的朝令夕改到舆论漩涡中的沉默以对,这场因行政指令随意性引发的闹剧,不仅让城市治理沦为笑柄,更暴露出权力越界的破坏性。公众的愤怒与困惑直指核心问题:公权力一旦脱离法治轨道,再小的任性都可能掀起损害民生、破坏营商环境的飓风。
权力审美的失控,本质是法治精神的失守。三河市以“城市规划”之名推行色彩禁令时,既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也未履行必要程序,仅凭一纸口头通知便要求全城商户“集体换装”。这种做法的荒诞之处,在于将城市公共空间异化为权力审美的试验田。城市需要秩序,但秩序必须生长于法治土壤;管理者可以追求美观,却无权用个人偏好替代法治准绳。以个别领导的喜好来决定商户招牌的底色,暴露的不仅是权力越界,更是对法治底线的践踏。
这场风波撕开了基层治理的深层顽疾——说改就改、说换就换,决策“拍脑袋”、执行“一刀切”,毫无章法和规矩可言。更令人警惕的是,类似事件绝非孤例,此前多地也曾出现过,每每引发舆论诟病。这种看似“细微”的行政干预,实则是权力毛细血管的野蛮扩张。管理者若沉迷于“整齐划一”的表面秩序,市场活力与市井烟火便注定成为牺牲品。
舆论场持续追问的背后,也是公众对权力规范运行的深切期待。相关部门启动追责问责,固然是对舆情的积极回应,但更应反思:为何总要等到舆论沸腾才启动纠错?日常监督防线为何频频失守?中央三令五申要求改善营商环境,坚持“无事不扰”,但个别地方仍存在“家长式管理”的思维惯性。连店铺招牌颜色都要统一管起来,所谓“优化营商环境”就成了纸上谈兵。
杜绝类似闹剧重演,需要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构建“不可任性”的权力运行框架。比如,决策环节引入公众参与和法治审查,执行过程建立成本评估和补偿机制,监督阶段完善问责倒查链条。唯有织密织牢“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追责”的制度之网,才能有效防止“个别领导一句话,全城招牌换颜色”的闹剧再现。
街头的店铺招牌,不仅是商业标识,更是经营自主权的具象化、法治成色的试金石。权力唯有学会对法律保持敬畏、对市场心存谦卑、对民生充满温度,“权为民所用”才不是空洞承诺。真正将权力关进法治的笼子,让每一道行政指令都经得起法律审视、民意检验,城市才能真正成为滋养梦想、激发活力的生命体。
警钟长鸣,闻者足戒。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5年04月16日【丝路话语】陇原“链动”招商潮 营商“磁场”聚万企
- 2025年04月16日【丝路话语】体重管理须先挡住减肥“神招”歪风
- 2025年04月15日【丝路话语】让新能源车愿保尽保
- 2025年04月15日【丝路话语】扔馒头促销,已把老人尊严扔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