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每日论谈

【丝路话语】医保“驾照分”能否刹住基金流失的“超速车”?

 2025/04/11/ 11:30 来源: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王志高

  □ 王志高

  记者4月9日从青海省医疗保障局获悉,该省推出“驾照式”医保监管体系,通过记分管理、惩戒修复等创新机制,将医保基金监管责任细化到医药机构从业人员。(4月9日中国新闻网)

  将交通规则移植到医保监管领域,看似创意十足,但能否真正遏制医保基金“跑冒滴漏”,仍需打上一个问号。  

  医保基金是民众的“救命钱”,但其流失问题长期存在。虚假诊疗、过度开药、冒名报销等乱象屡禁不止,仅靠抽查、罚款等传统手段难以根治。青海的“驾照式”管理试图以精细化记分和动态惩戒破解难题,其初衷值得肯定。记分制让违规成本可视化,跨区域信息共享堵住了“打一枪换一地”的漏洞,而修复机制则避免了“一棍子打死”的僵化。这种刚柔并济的设计,体现了监管思维的进步。 

  然而,政策落地效果可能面临三重挑战。其一,记分标准能否精准量化?医疗行为具有复杂性,同一病症的合理诊疗方案本就存在差异,若记分规则过于机械,可能误伤合规操作。例如,医生为重症患者超常规用药是否算“过度医疗”?基层医疗机构设备有限,依赖经验性诊断是否会因“不规范”被扣分?其二,执行层面能否避免人情干扰?医保监管长期存在“熟人社会”阻力,记分若沦为“纸上谈兵”,反而会削弱公信力。其三,修复机制会否变相纵容违规?减免分值的通道若被钻空子,违规者可能将“学习培训”视为“罚酒三杯”,甚至形成“违规-学习-再违规”的恶性循环。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医保基金流失仅是表象,其背后是医疗体系的结构性矛盾。当前,公立医院收入严重依赖药品和检查,医生薪酬与业务量挂钩的机制未根本改变。当“创收”压力传导至一线,单靠惩罚医务人员恐难治本。正如交通违法不能只怪司机,道路设计、信号灯配置同样关键。若医疗服务的价值评价体系不改革,监管的“电子眼”装得再多,也可能陷入“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困境。 

  青海的探索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但需警惕“技术主义陷阱”——过度依赖工具创新而忽视系统治理。医保监管不应止于“扣分”,还需同步推进三医联动改革:通过DRG付费模式让医院从“多开药”转向“精诊疗”,通过提高财政补助切断“以药养医”链条,通过阳光采购平台压缩药品流通灰色空间。唯有让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不必违规也能体面生存,“驾照分”才能真正成为警示灯,而非装饰品。  

  医保基金监管是一场持久战,既需要“扣分”的雷霆手段,也需要“疏堵结合”的制度智慧。当每一个记分背后都能引发对医疗伦理、资源分配、制度设计的反思,我们才算是握紧了方向盘,而非仅仅踩下了刹车。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