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育兵
天气转暖,放风筝这一传统休闲活动备受青睐。然而,在人们享受风筝翱翔天际带来的愉悦时,风筝线伤人的危险事件却频频发生,给这份惬意蒙上了阴影。(4月8日《重庆日报》)
近期,此类事故呈高发态势。3月22日,河南安阳一名17岁少年在骑车前往图书馆的途中,毫无防备地被横亘在路上的风筝线割伤脖子,伤口触目惊心,缝了多达21针。同一天,江苏泰州的一位男子骑摩托车时,不幸被风筝线“割喉”,两天后伤口依旧流脓,回想起来仍心有余悸,直言若未提前刹车,后果不堪设想。次日,四川成都一名男子在绿道骑行时,被风筝线凌空拦倒,连头盔都被划出一道大口子。这些案例绝非个例,每一起都敲响了安全警钟。
风筝线为何会有如此巨大的危害?目前市面上的风筝线多由腈纶、丙纶、尼龙等材料制成,细线直径极细,在0.2至0.5毫米之间,粗线直径也不过1至3毫米。尽管外观纤细柔软,但它的拉力却不容小觑。当人体在快速运动中与风筝线发生碰撞时,风筝线瞬间就会变成锋利的“刀刃”,不仅能轻易划破皮肤,在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危及生命安全。更为棘手的是,现在的风筝线颜色多为白色、灰色或半透明,在光照条件下几乎难以察觉,宛如一把把隐形的利刃,悄然潜伏在户外活动的空间中,让人防不胜防。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直观看到其威力,香蕉、黄瓜、火腿肠等物品,只需轻轻划过风筝线,瞬间便被一分为二,令人震惊。
为有效遏制风筝线伤人事件的发生,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放风筝者要自觉提高安全意识,严格按照专家建议选择场地,空旷人少的地方是首选,务必避开建筑物、树木、高压线以及公路、铁路两侧这些危险区域。同时,要做好自身防护,佩戴手套等护具,尽可能减少颈部、面部和手指与绷紧风筝线的接触。在风筝线的选择上,优先挑选颜色鲜艳且较粗的专业风筝线,并在线上系上明显的标志物,以便他人及时察觉。一旦遇到可能危及他人安全的不可控状况,要果断地将风筝线割断,并妥善整理带走,避免留下安全隐患。
相关部门也应积极作为,除了加强安全教育宣传外,还可尝试创新性管理手段。例如,对风筝线实行编码制度,为每一卷上市销售的风筝线赋予专属编码,一旦发生伤人事故,能够凭借编码迅速追溯到销售源头和购买者。这种责任溯源制度能够形成有效威慑,从根本上促使放风筝者更加重视安全问题,谨慎对待手中的风筝线。
风筝承载着人们的欢乐与梦想,但安全始终是享受这份快乐的前提。无论是放风筝者,还是在户外活动的行人、骑行者,都应当时刻保持警惕,将安全意识牢记心间。只有各方齐心协力,紧握手中的“安全线”,才能让风筝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同时,确保每一个人的人身安全,让每一次户外活动都充满欢声笑语,远离意外风险。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5年04月09日【丝路话语】技术狂飙下的诈骗升级:谁来为AI犯罪踩刹车?
- 2025年04月09日【丝路话语】车检异地“包过”,监管短板亟待补齐
- 2025年04月09日【丝路话语】“慎用智驾”既是安全警示,也是呵护生命
- 2025年04月09日【丝路话语】立规明矩,让自然人网店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