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高
上传一张照片就能生成动态视频,采集几秒语音即可克隆声音——这不是科幻电影的桥段,而是当下AI犯罪的真实写照。4月8日《人民日报》报道的多起AI诈骗案件令人心惊:视频通话中的“好友”可能是算法生成的幻影,电话那头的“亲人”或许只是声纹合成的产物。当技术突破伦理边界,诈骗手段也随之“进化”,传统的防骗经验在AI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在这场技术与人性的赛跑中,我们不得不思考:面对AI犯罪的狂飙突进,究竟谁能踩下这辆失控的“赛车”的刹车?
AI技术的突飞猛进让诈骗完成了从“粗制滥造”到“以假乱真”的蜕变。过去,电信诈骗往往因口音差异、话术漏洞而容易被识破;如今,AI换脸、语音克隆等技术让诈骗分子拥有了“完美伪装”的能力。贵州郭先生遇到的“好友视频”诈骗,银川张经理遭遇的“老板来电”陷阱,都是这种新型犯罪的典型样本。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类犯罪的准入门槛正在降低——暗网上的AI犯罪工具包售价不过数百元,使得更多不法分子能够轻易获得“高科技犯罪”的能力。当技术民主化的红利被犯罪分子窃取,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潜在受害者。
法律与监管的滞后性在这场博弈中暴露无遗。现行法律体系对AI诈骗的界定仍停留在传统诈骗框架内,难以应对技术带来的全新挑战。即将实施的《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虽是一大进步,但面对日新月异的AI犯罪手段,专项立法、技术标准、跨境执法等系统性解决方案仍待完善。更关键的是,我们需要建立技术伦理的“红线”——对深度伪造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实施分级管理,对生物特征数据的采集和使用设置更严格的门槛。正如无人驾驶技术需要安全冗余设计一样,AI应用也必须内置“伦理开关”,在技术狂奔时能够及时刹停。
企业责任与技术反制的缺位同样不容忽视。部分科技公司在追求算法精度的同时,忽视了技术可能被滥用的风险;一些社交平台对用户生物信息保护不力,客观上成为了数据泄露的“帮凶”。要扭转这一局面,需要行业形成自律共识:开发AI内容检测工具,为合成内容添加数字水印,建立可疑交易智能预警系统。美国的“Deepfake检测挑战赛”、欧盟的“AI伦理指南”等实践表明,技术产生的问题,同样可以通过技术进步来解决。当AI成为犯罪的工具时,更先进的AI也应该成为防护的盾牌。
在这场关乎社会信任根基的保卫战中,没有旁观者。个人需提高数据保护意识,企业要承担技术伦理责任,监管部门必须前瞻立法,而技术社区则应致力于开发“反制AI”。历史告诉我们,任何颠覆性技术都需要与相应的社会治理创新相匹配。蒸汽机时代有工厂法,互联网时代有数据保护法,AI时代同样需要建立与之适应的治理体系。技术可以狂奔,但社会必须握紧刹车的把手——这不仅是对犯罪的震慑,更是对技术向善的坚守。唯有各方协同发力,才能确保AI这匹“骏马”不会脱缰成为危害社会的“野马”。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5年04月09日【丝路话语】车检异地“包过”,监管短板亟待补齐
- 2025年04月09日【丝路话语】“慎用智驾”既是安全警示,也是呵护生命
- 2025年04月09日【丝路话语】立规明矩,让自然人网店行稳致远
- 2025年04月09日【丝路话语】“躺到不想走了”,景区躺椅何以受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