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每日论谈

【丝路话语】不能让没有信用的“信用证书”泛滥成灾

 2025/04/11/ 11:00 来源: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苑广阔

  □ 苑广阔

  AAA级信用等级证书、AAA级质量服务诚信单位、AAA级诚信经营示范单位……一些企业拥有各类信用证书,这些证书真的可信吗?记者调查发现,企业信用评价市场鱼龙混杂,一些机构两三个人加一台打印机就能“出证”,“今天交钱,明天拿证”“多交钱多办证”。(4月10日《现代快报》)

  AAA级信用等级证书、AAA级质量服务诚信单位、AAA级诚信经营示范单位……这些金光闪闪的荣誉本应是企业诚信经营的明证,如今却沦为千元可购的“商品”。记者调查揭示的信用评价市场乱象令人瞠目:两三个人加一台打印机就能批量生产“信用”,“今天交钱,明天拿证”成行业潜规则。这种用金钱购买“诚信”的行为,本身就是对诚信最大的讽刺。 

  当信用可以被明码标价,当诚信成为橱窗里的展示品,我们不得不反问一句:这些虚假的信用证书究竟在为谁背书?表面看,是一些投机取巧的企业在购买“信用外衣”,但本质上是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在被系统性侵蚀。那些花钱买证的企业,用虚假的信用评级欺骗消费者、误导合作伙伴、扰乱市场秩序,其行为比单纯的失信更为恶劣,因为他们不仅自己失信,还在破坏社会对信用评价体系的信任基础。这种“以信毁信”的做法,犹如在诚信大厦的地基中埋下腐蚀剂,危害深远。

  信用评价市场的乱象暴露出监管的严重缺位。当前,企业信用评价服务无需前置审批,也无需在人民银行备案,这种低门槛为“山寨”评价机构大开方便之门。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些虚假信用证书正在成为新型诈骗的“帮凶”。从酒店“自律挑战”骗局到“民族资产解冻”诈骗,不法分子无不利用这些看似权威的证书为自己披上合法外衣。当信用评价沦为骗子的道具,其社会危害已远超普通失信行为。监管的盲区不应成为失信者的乐园,相关部门必须拿出刮骨疗毒的勇气整治这一乱象。

  重建健康的信用生态,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要像《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意见》所强调的,推动行业协会商会依法依规开展信用评价;另一方面必须建立严格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对“卖证”机构实施零容忍。同时,网络平台必须承担起审核责任,切断虚假信用证书的传播链条。消费者也需擦亮眼睛,不轻信商家展示的各类“诚信证书”。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信用评价本应是这块基石的“质检报告”。当这份报告本身就可造假时,我们面临的不仅是几个企业的失信问题,而是整个信用评价体系的信任危机。整治信用评价乱象不仅关乎市场秩序,更关乎社会诚信文化的培育。唯有让虚假信用证书无处遁形,让真正的诚信企业脱颖而出,才能重建“诚信有价”而非“诚信有价可买”的健康市场环境。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