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德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到2030年,力争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3.5亿亩,累计改造提升2.8亿亩,统筹规划、同步实施高效节水灌溉,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000万亩;到2035年,力争将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累计改造提升4.55亿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3亿亩。(3月31日《北京青年报》)
粮食安全始终是“国之大者”,关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是民生福祉的根本保障。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着重强调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此次中办国办印发的这一《方案》,既为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也体现了筑牢粮食根基的长远战略布局。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必然选择。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求庞大,耕地资源却相对有限。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升耕地质量、挖掘耕地潜力迫在眉睫。高标准农田具备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特性,建成后粮食产能一般能提高10%左右。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建成各类田间灌排渠道1000多万公里。这些成果显著提升了农田抗灾减灾能力,实现大灾少减产、小灾能稳产、无灾多增产,为多年粮食丰产立下汗马功劳。这足以证明,将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是稳定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的有力举措。
在当下建设热潮中,科技的融入正为农田“强筋壮骨”。以湖南沅江为例,将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提升至每亩不低于4000元,不仅改造农田质量,还植入“科技芯片”,太阳能杀虫灯、数字化管理系统等一应俱全,使每亩产能跃升10公斤以上。又如河北邯郸永年区,借助北斗卫星导航开沟、伸缩式喷灌按需送水,精准灌溉满足作物不同生长阶段需求,极大增强农田应对旱涝灾害的能力,让农田从“望天收”转变为“稳丰收”。科技的力量正重塑农业生产模式,让农田更具韧性与活力。
从宏观视角看,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业现代化意义深远。它改变农业“土、苦、累”的刻板印象,凭借智能化、科技化吸引人才回流,重塑农业人力生态。同时,它催化农业全产业链协同创新,智能农机、农业大数据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成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
不过,迈向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资金筹措方面,需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构建多元投入格局。技术推广也面临难题,需强化农技普及,让农民从观望者变为新技术的践行者。此外,还应引导农民精耕细作,提升高标准农田利用率,加强工程运行与管护监督,确保农田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
在全球粮食格局复杂多变的当下,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推进,承载着民生与国运的厚重期许。各地应持续发力,不断为农田注入科技、资金等要素,让农田“强筋壮骨”,牢牢将饭碗端在国人手中,在希望的田野上,向着农业强国梦大步迈进。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5年03月27日【丝路话语】未成年网红跳擦边舞拷问平台责任
- 2025年03月27日【丝路话语】以更多绿色生态形式,承接民众安葬需求
- 2025年03月27日【丝路话语】任性“圈禁”员工,面目有些狰狞
- 2025年03月25日【丝路话语】追溯码让群众安全用药更有“医”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