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广江
近期,郑州、广州等多地出台中小学校园手机管理“禁令”,严格限制学生将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带入学校。然而,现实中却有一些商家抓住中小学生对手机有需求这一“商机”,在线上或线下销售“藏手机神器”,试图帮助学生逃避监管。记者在某电商平台搜索发现,有不少商家销售“藏手机神器”,有些商品销量过万件。(1月16日《法治日报》)
早在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各地的“禁令”是对政策的细化和落实。对此,家长普遍支持。但现实中根本防不胜防,一些学生借助可藏手机的水杯、充电宝、书本等“神器”,轻而易举地躲过了监管。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藏手机神器”悄然流行并不奇怪。不过,商家售卖和宣传“藏手机神器”的行为,显然违背公序良俗,损害公共利益,存在违法风险。对这种只顾利益、不顾后果的行为,无论是电商平台还是监管部门,都不能无动于衷、听之任之,该下架的下架,该处罚的处罚。
但一味地“堵”,并非长久之计。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上升至1.96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7.3%。在这种情况下,各方最需要做的,不是阻止孩子使用手机,而是引导他们合理使用手机。这意味着,家长、老师要学会从根本上理解为什么孩子们会对手机如此依赖,并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引导他们正确使用智能设备。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的作用举足轻重、无可替代。如果家长自己都无法摆脱对手机的过度依赖,又怎能指望孩子做到自律呢?家长只有以身作则,通过实际行动告诉孩子如何合理使用手机,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同时,家长应摒弃简单粗暴或放任自流的极端态度,以民主协商之姿与孩子制定手机使用契约,逐步培养孩子的网络素养和自律能力。
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也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方面,校规校纪应成为守护校园纯净的坚实防线。对违规学生适度惩戒,并非打压,而是引导其树立规则意识。另一方面,学校要成为数字素养培育的摇篮。开设专门课程,如网络信息甄别技巧、合理用网时长规划等,为学生戴上“网络防护眼镜”,使其能在信息洪流中明辨是非。
社会层面亦不可缺位。社区当与学校、家庭携手,编织起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网络,引导孩子将目光从手机屏幕转向社会万象,让他们在非手机活动中找到乐趣和成就感,领悟生活真义,从而减少对手机的过度依赖。
在信息化、智能化浪潮中,手机等智能设备是一把双刃剑,对未成年人而言,合理使用则助力成长,无节制滥用则深陷泥沼。单纯的禁止或许能在短期内见效,但从长远来看,唯有通过多方合作,在“疏”字上下足功夫,才能让未成年人在享受手机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又能避免过度依赖。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5年01月14日【丝路话语】劳动者“离职权”应得到切实保障
- 2025年01月15日【丝路话语】临夏四少年智勇救人,光芒闪耀
- 2025年01月15日【丝路话语】春运,让“流动的中国”暖意浓浓
- 2025年01月15日【丝路话语】不容野蛮生长的“加价选座”侵蚀市场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