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每日论谈

【丝路话语】普及“救命神器”还需普及“救命神技”

 2024/07/15/ 16:06 来源: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付彪

  今年6月,广东深圳市一名小学生突发心跳骤停,经老师使用安装在学校里的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紧急施救后,安全脱险。自2017年启动“公众电除颤计划”以来,深圳市公共场所已安装AED逾4.3万台,成功救治102名心跳骤停患者。(7月12日《人民日报》)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55万人心源性猝死,其中大量发生在医院之外。AED是一种可被非专业人员使用于抢救心跳骤停患者的医疗设备,因其便携、易操作、效果好而被誉为“救命神器”。在公共场所广泛配置、普及使用AED,是为患者争取抢救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的有效方式。研究表明,正确的心肺复苏能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机会,而在“黄金4分钟”内正确使用AED,能进一步提升患者生存几率。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完善公共场所急救设施设备配备标准,在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机场、车站、港口客运站、大型商场、电影院等人员密集场所配备急救药品、器材和设施,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2020年6月1日实施的《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明确,公共场所应当按规定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设施。这说明,公共场所标配AED不仅是道德的呼唤,也是法治的要求。

  近年来,很多地方多渠道加大投入,加快普及AED,提升设备覆盖率,逐步建立公众急救培训体系,完善公众急救支持性环境,推动实现设备在关键时刻“有得用”“找得着”“用得好”。山东淄博创新探索以租代购模式,着力解决设备配置和维护难题;浙江杭州持续优化布局、规范标识,让公众需要时更方便获取;深圳强化急救知识普及与培训,推动更多人会急救敢急救……体现各地对生命安全的高度关注。

  专家表示,对心跳骤停患者而言,每延迟急救1分钟,急救成功率就下降约10%。在救护车到达事发地前,第一时间开展心肺复苏和心脏除颤是挽救生命的关键。调查发现,公众对AED认知水平不高,“不会用”“不敢用”的情况普遍存在。提高AED配置普及率,不仅是普及一种急救设备,也是普及一种急救意识与急救技能;不仅要解决关键时刻“没得用”的问题,也要解决好“不会用”“不敢用”的问题。

  正确使用AED施救的前提,是掌握基本的急救常识。深圳市探索构建社会急救培训体系的做法值得借鉴。据介绍,深圳市急救中心在全市设立了12个急救培训基地,从2019年开始每年拿出上万个名额,面向全市年满18周岁零救护基础市民开展免费培训,学员通过考核后,可获得急救中心颁发的初级救护员证书。同时,完善法律法规,给善人善举以充足底气。如今,会急救、敢急救的深圳市民越来越多。

  提升全民急救能力,加强公众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是重要一环。各地也不断探索出一些有益做法,包括积极推进急救公益培训“五进”行动;将急救培训纳入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在小学阶段,就把心肺复苏和正确使用AED作为健康教育的“必修课”;强制性规定特殊行业的人员,诸如地铁、机场、铁路、公交站等公共场所服务与执勤人员,健身场馆、游泳馆等运动场所的教练员、救生员等,经过培训才能上岗。

  公共场所不仅需要普及AED,还需要配套的技能培训。正如中国红十字会有关人士表示,有“救命神器”还得有“救命神技”,提高全民急救意识、急救知识和技能,使公众会用、敢用AED,这样才能最大效率发挥急救设备的作用。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