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海宁
如今,各种公共场所里摆放的自动售货机、智能售货柜,在给人们带来购物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不少担忧。近日,有上海市民反映,当下自动售货机有许多支付选项,还经常需要授权各种个人信息,“还没反应过来,支付就完成了。”(7月8日澎湃新闻)
消费者通过自动售货机购物,本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选购商品、扫码付款、拿货走人。然而,在上海的不少自动售货机,必须绑定手机号才能消费。这不免让消费者疑惑和担心:为何一定要获取手机号码?获取后的个人信息去向是哪里,是否有保护措施?
除了强行索取手机号码外,还存在诱导“刷脸支付”等问题,即收集消费者个人面部信息。而且,有的自动售货机索取的信息更多,如“授权获取性别、手机号、生日、常住城市等信息”。加之整个支付过程太快,消费者未看清提示就完成支付被索取信息。
这让人联想到之前频频被媒体曝光的餐饮业强制扫码乱象,即部分餐馆强制消费者扫码点餐、扫码排队、关注公众号。自动售货机在强制索取个人信息方面存在类似问题,只不过之前没有引起关注罢了。如今市民反映、媒体调查,揭开了自动售货机索取乱象。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个人信息保护法》也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原则,不得通过误导、欺诈、胁迫等方式处理个人信息。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反观商家行为,完全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原则。
所以,对自动售货机强制、过度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一方面,消费者可通过投诉起诉依法维权;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应主动纠正商家违规行为。针对公共场所强制、滥用人脸识别技术问题,上海有关部门开展专项整治,并将推出人脸识别“正面清单”等。
其他城市也要采取相应治理行动,因为自动售货机强制过度收集个人信息不止存在于上海,有的商家在全国连锁运营,有的商家互相效仿,将自动售货机变成“侵权机”。不妨在全国范围内对自动售货机、智能售货柜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进行全面排查、整治。
所谓整治,其一,叫停自动售货机背后商家强制收集消费者手机号码等信息,因为不符合必要原则;其二,已经收集的个人信息要责令依法销毁;其三,对违规行为依法开出罚单以发挥惩戒和警示作用。即便商家有正当理由收集个人信息,也须经过消费者同意。
据悉,上海地铁场景中也有不少相对老旧的自动售货机,不具备人脸识别支付功能,无需个人信息授权。这才是自动售货机应有的样子,应当坚持下去。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4年07月10日【丝路话语】“小过重罚”可以休矣!
- 2024年07月09日【丝路话语】愿更多孩子学会“教科书式急救”
- 2024年07月09日【丝路话语】“拾机不还被判赔”是一个有力警示
- 2024年07月09日【丝路话语】假冒“地铁大爷女儿发声”就该被刑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