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广江
近日,“河南原则上不再保留科级事业单位”的话题冲上了热搜。
据报道,4月9日,河南省发改委网站发布了2023年度河南省经济体制改革十大案例名单。其中,排第一的是河南省委编办的《扎实推进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 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注入强劲动力》。在精简机构编制规模方面,河南省委编办在文章中指出,原则上不再保留科级和事业编制16名以下的事业单位,“空壳单位”“僵尸单位”以及特定历史任务已经完成的事业单位一律撤销。
在考公热、考编热持续升温的社会背景下,河南“原则上不再保留科级事业单位”的改革举措,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对此,应全面解读其背后深意,理解改革的初衷、方向与价值,从而准确把握其传递的信号。
改革是为了解决问题,河南这项改革首先彰显了强烈的问题意识。正如河南省委编办所指出的,当前部分事业单位仍存在定位不准、职责不清、结构不优、效率不高等痼疾。一些机构职能弱化、业务萎缩,主责主业偏离了公益属性,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另一些机构则职能交叉、分散重复设置,“小散弱”现象普遍。“原则上不再保留科级事业单位”,正是针对这些问题开出的一剂猛药,旨在通过清理整顿,使事业单位回归“事业”本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这次改革也传递出坚持民生导向的积极信号。改革并不是简单的“一刀切”,而是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调整。在精简机构编制规模的过程中,河南明确提出,除学校、医院等民生类服务部门外,省直层面和市县层面均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精简。同时,改革坚持“瘦身”与“健身”并举,一方面精简收回部分编制资源,另一方面将这些资源向重点民生领域和基层一线倾斜。这有助于提升事业单位的服务水平和效率,更好满足社会各方面不断增长的需求。
此外,改革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河南省委编办在推进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的过程中,注重实效、务求实效,通过重塑整体布局、强化公益属性、事与业相匹配、盘活事业编制、完善支持措施等多项举措,改革成效显著。这种以效果为导向的改革理念,值得肯定和借鉴。
在社会快速变迁、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的事业单位体制亟需与时俱进,通过深化改革,打破束缚其发展的体制机制壁垒,推动其向高效、灵活、创新的方向转型。当然,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并非一蹴而就之事,各地应遵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找准改革的着力点,科学制定改革方案,稳步有序推进改革进程,确保改革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不难发现,“原则上不再保留科级事业单位”的改革措施,既是对事业单位现存问题的深度回应,又是对民生需求的精准对接,更是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赋能。它传递出的信号清晰而坚定: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势在必行,且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民生导向、效果导向,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推动改革措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4年04月16日【丝路话语】商家直播引流也要守规矩
- 2024年04月12日【丝路话语】不合理差评,不能让小哥们“自己扛”
- 2024年04月12日【丝路话语】对文旅宣传中的错别字要多些“较真”
- 2024年04月12日【丝路话语】防不胜防的“串串房”当严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