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每日论谈

【丝路话语】网上医疗欺诈真假混杂更值得警惕

 2024/04/08/ 10:06 来源: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唐传艳

  □ 唐传艳

  他们打着民营医院的幌子,通过互联网推送虚假广告吸引客户,冒充医生或医生助理身份进行虚假问诊、确诊,还通过建立虚假的医院官网、发送医院资料、出示虚假医师资格证、虚构药效等手段骗取被害人信任,高价推销“古方颗粒”(代搓丸)等药物,被骗的受害者近2万人,遍及全国各地,涉及金额累计上亿元。日前,历时近三年,该案终于尘埃落定,最后一名被告人易某于2月28日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六个月,并处罚金5万元。(4月7日光明网)

  在这起案件中,不法分子作假的手段五花八门、贯穿始终。不仅医生、问诊过程、药品等都是假的,就连医院官网、资格证书、医院病例资料等,也无一不假。所谓“一人一方”的药丸,也是统购的“万人一方”,诊疗毫无个性化,甚至根本没有功效可言。

  另一方面,骗子的部分做法是真实的。比如骗子所在的医院是一家具有正规资质的综合性民营医院,其承包的中医科也真实存在。以医院名义招的几名中医可能也是真医生,他们在处方上签字、在视频中露脸,均不同程度地参与了互联网诊疗,他们与假医生交替出现,起到了真假难辨的效果。

  真假混杂所织就的一张伪装网,使欺诈行为更具欺骗性。用真实的内容来应对监管,便于逃避监管,也便于骗取患者的信任。假医生和假药等,则能让行骗的成本最小化,获利的空间最大化;在话术上套上加套,如称患者的体质与药丸不匹配,需要调整药方,不仅可成为药品无效的开脱理由,而且还可让患者多次上当。一半是真,一半是假,更便于左右逢源、进退自如。

  按比例调整真假内容,是网上医疗最需防范的一种“病症”。完全作假好辨别,但真假混杂尤其是关键处作假,就很难监管和辨别。该案的特点是假多真少,因而容易成为典型案例。不妨设想,假如假少真多,甚至只有关键一点为假,又该如何监管?

  对于这种现象,治理的关键是“打假”和“抓真”。假医生、假网站、假药等应该成为治理的重点。而真实存在更容易找到监管的抓手,比如在这起案件中,骗子所在的医院和承包的科室,以及部分真医生等,都是真实存在的,强化对实体机构和个人的监管,加大对违规承包科室和聘请医生“跑龙套”等做法的监管力度,可以击中要害,从源头斩断网上医疗欺诈链条。

  互联网诊疗的普及率不断提升,寄生于互联网的医疗欺诈也会相应增多。与新的诊疗模式相伴随的医疗欺诈,也容易出现新现象。对类似的医疗欺诈冒头就打,并及时发现和掐断其中的新苗头,才能做到趋利避害、去伪存真,将互联网诊疗打造成高质、安全、便捷的诊疗模式。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