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海宁
当前,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案件频发,损害消费者权益,扰乱金融市场秩序。9月19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防范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的风险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高度警惕此类诈骗,谨防财产损失。其中,不存在“保本高息”理财产品、不轻信“小道消息”等提醒,需要引起重视。(9月19日《北京青年报》)
由于近期存款利率下调、股市持续低迷等原因,不少人考虑将手中余钱转向投资理财产品。这让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分子看到“商机”。其实,作为电信网络诈骗的一种,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现象早就存在,公安机关也在重点打击,比如不久前,179名从事虚假投资理财类电信网络诈骗的犯罪嫌疑人从老挝被押解回国。
鉴于当前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案件仍然频发,损害消费者权益,扰乱金融市场秩序,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针对性风险提示很有必要。提示揭露了这类诈骗通常通过三种途径和步骤实施:以“保本高息”虚假宣传吸引消费者;以“专家内幕”虚假消息诱导投资;以“投资返利”虚假平台转移资金,揭开了诈骗的真面目。
在揭开诈骗真相的同时,权威部门还发出三种建议性提示:不存在“保本高息”理财产品;不轻信来路不明“小道消息”;不贪图“一时便宜”因小失大。这些提示显然给消费者上了一堂“安全课”。其中有关“保本高息”的提示,既出现在真相里面,也出现在建议里面,说明这是诈骗分子容易得逞、消费者容易被骗的一种情况。
由于消费者在投资理财时,既普遍存在“保本”心理,也存在高回报诉求,所以,诈骗分子在实施诈骗时,往往将“保本高息”作为宣传手段,吸引消费者关注,诱骗消费者上钩。当部分消费者的心理被诈骗分子“吃准”,就容易掉进诈骗陷阱。诈骗分子固然狡猾,但根本原因还是部分消费者欠缺金融常识,为无知付出了代价。
有点金融常识的人应该知道,除了在正规银行存款能保本外,理财机构承诺的“保本”大多是不靠谱的,因为理财机构属于经营机构,经营就会有一定风险,怎么可能为客户保本。而且根据2022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
如果消费者身边的线下正规金融机构都不敢承诺投资保本,线上的投资理财类承诺更不可信。消费者更要清醒地意识到,世上没有既“保本”又“高息”这样的好事。因为投资任何市场化的产品,高回报都意味着高风险。
换言之,“保本高息”是诈骗分子炮制的“画皮”,消费者欠缺金融常识,就会被“画皮”所迷惑,进而掉进诈骗陷阱付出沉重代价。如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撕下了这种“画皮”,让消费者看到诈骗分子的丑恶嘴脸和险恶用心,有望弥补消费者金融常识欠缺的短板,增加消费者对诈骗的抵抗力,也能打击诈骗分子气焰。
不过,当“保本高息”这一忽悠术很难得逞,不排除诈骗分子还会炮制新的骗术。这既需要消费者主动学习金融知识,对网络投资理财保持高度警惕,也需要有关部门对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加大监测力度,对公众加大知识普及力度,并对境内外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持续重拳出击。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3年09月19日【丝路话语】背景调查不能成侵害求职者隐私的理由
- 2023年09月19日【丝路话语】让学生“告别”塑料书皮需综合施策
- 2023年09月18日【丝路话语】电影票“同票不同价”需区别看待
- 2023年09月18日【丝路话语】以赛代训 以赛促建 激励更多人走技能报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