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先任
记者调查发现,互联网健康咨询问诊服务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部分回复内容过于随意、回复内容包含虚假信息、冒用他人身份提供健康咨询、打着“健康科普”的名义进行广告宣传等现象。此外,医生误诊、先药后方、AI开处方药、泄露患者个人信息等问题也屡见不鲜。(6月7日《法治日报》)
在网络时代,很多人遇到问题习惯于先求助于网络,会先在网络上搜索相关信息,而患者也是如此,不少人习惯于在网上求医问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达3.63亿,同比增长21.7%,成为去年用户规模增长最快的应用。行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给了一些假医生和假专家以可乘之机,大量的“假医生”通过“网络问诊”。
一些假医生打着“网络问诊”的旗号招摇撞骗,如将自己包装成“名医”,或是冒充知名医生在线提供健康咨询。此前有媒体报道,有自称为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湖北中医院返聘专家的人,其实不过是一名只负责扎针灸的退休厂医;还有话务员冒充“医学专家”隔空问诊……短短3年时间,有近3万人被“假医生”所害。有“假医生”团伙还被认定为电诈集团。
冒充知名医生会误导广大患者,也侵犯了他们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还可能由此造成误诊,耽误患者治疗,对他们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都带来威胁。同时,在线上健康平台咨询问诊还存在泄露患者隐私等问题。
网上健康咨询平台等“互联网+医疗”是新业态,本能够起到优化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的作用,但像乱开处方药、冒充医生、泄露隐私、“网络神医”等互联网医疗乱象的存在,损害了广大患者的切身权益,影响了互联网医疗的健康发展。
为规范互联网诊疗行为,《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等规范性文件陆续出台。去年6月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制定的《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针对互联网诊疗中处方审核、隐私保护、诊疗质控等社会关注点也作出了详细规定。
网络医疗不能容“冒牌医生”浑水摸鱼,网上健康咨询平台不能“带病”运行。要推动网络问诊规范发展,徒法不足以自行,要能加强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落实力度,要切实加强互联网医疗行业监管,规范互联网医疗行业,还需要完善相关监管制度,畅通消费者维权渠道等等,要能够对互联网医疗行业形成有效监管,给互联网健康咨询问诊平台戴上“紧箍”,促其健康发展,这样才能保护好广大患者的合法权益。另外,网友、患者也要多一些防范意识,寻医问药还是要选择有资质的正规医疗机构,更不能病急乱投医,相信冒牌医生、“网络神医”的忽悠,一旦发现权益受损,要积极维权。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3年06月06日【丝路话语】错峰上班,为高考让行
- 2023年06月06日【丝路话语】正视“网络算命”背后的本质,加大整治力度
- 2023年06月06日【丝路话语】员工午餐时间玩手机被通报?企业把手伸得太长了
- 2023年06月01日【丝路话语】别把儿童节过成了“任务交付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