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纯银
与首次亮相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亲密接触”、探究航天服上的字为何是反的、一睹百余件未公开过的科学家手稿和照片真容……9月15日,2022年全国科普日启动,在北京主场——中国科技馆和北京科学中心两个区,众多科普活动集中开展。(9月16日《光明日报》)
从“嫦娥”揽月到“墨子”升空,从“天问”探火到“天眼”找星,从“悟空”获取宇宙射线能谱精细结构,到“祖冲之二号”“九章二号”量子计算原型机研制成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科技创新前沿上创造了诸多“制高点”。可以说,科技创新不仅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而且深刻影响了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与思维方式。
前不久,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聚焦当前科普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进一步明确科普发展的战略任务和使命导向,标志着新时代推进科普工作的系统布局已经形成。
为进一步加强科普工作,推进我国科技创新,需要全社会转变观念,切实把科普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只有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不断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科技创新才能获得更加肥沃的土壤。那如何把科普工作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呢?
首先要从组织、机制、经费、人员等方面予以保障。这就需要强化关键部门责任,推动形成分工明确、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协同推进机制,构建上下联动、全国一盘棋的科普工作格局,激发科技创新澎湃动力。
其次要创新科普形式。当前尤其要充分发挥好网络科普力量作用。既要围绕群众关注度高、影响力大的前沿科技,创作一批感染力强的科普作品,达到释疑解惑的作用,增强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要及时整治网络传播中反科学和伪科学的内容,以及以科普的名义欺骗群众、扰乱社会的行为,推进社会文明进步。
再次,加强科普工作软件、硬件建设。科普工作涉及多方面内容,为增强其展示内容的准确性、通俗性,不断提升科技场馆展示能力和智能化水平,吸引更多社会大众来参观学习,就要紧跟时代发展要求,加大科普工作软件、硬件建设,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努力汇聚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强大合力。
科普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全民性工作,关系到广大群众科学素质的提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各地各部门要以“两办”的《意见》和全国科普日为契机,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科普传播工作,不断提升人民科学素质,激发我国科技创新澎湃动力,助力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再上新台阶。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2年09月16日【丝路话语】戴好“紧箍”,遏制科研诚信“闯红灯”
- 2022年09月15日【丝路话语】让微短剧成“精神食粮”而非“精神鸦片”
- 2022年09月15日【丝路话语】专科生提薪需要打破三层“天花板”
- 2022年09月15日【丝路话语】理性看待小伙雇佣六旬老人干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