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每日论谈

【丝路话语】戴好“紧箍”,遏制科研诚信“闯红灯”

 2022/09/16/ 09:49 来源: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戴先任

  戴先任

  近日,科技部、中宣部等二十二部门印发《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以下简称《规则》),进一步规范了调查程序,统一了处理尺度,科研失信行为的调查处理工作有了更具操作性的规范。(9月14日《科技日报》)

  科技发展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诚实守信则是科技工作者所应坚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是科技创新的基石。科研诚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科研失信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科技创新,影响科技活动的质量与水平,影响科技发展。

  科研不诚信现象在国内屡见不鲜。科研不诚信也是一种学术不端行为,与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研精神背道而驰。科技领域的失信行为较为常见,与相关的监管不够有力、缺乏具体的奖惩措施等有很大关系。当剽窃、抄袭等也能获得名利,甚至“功成名就”,久而久之,失信行为就变得越来越严重而普遍,甚至开始严重侵蚀科技事业。

  近年来,科研失信行为还表现出更强的隐蔽性和复杂性。针对于此,此次印发的《规则》,增加了买卖实验研究数据、无实质学术贡献署名、重复发表等7种科研失信行为。《规则》还适应法律变化调整违规处理措施,将“记入科研诚信严重失信行为数据库”单列为处理措施;《规则》也强化了惩戒力度,进一步细化了调查处理职责分工……显然,《规则》操作性很强,能够进一步织密织牢监管体系,给科研人员戴好“紧箍”,更好地遏制科研失信现象。另外,要净化科技领域,做到科研诚信,还要重视加强社会监督,满足公众对科研活动的知情权与监督权,完善监督机制。

  遏制科研不诚信现象,要践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通过制度+教育、惩治+教育,疏堵结合、打防结合,还要奖惩分明,要与时俱进,拧紧责任链条,形成各方合力,这样才能更好化解与“狙杀”科研失信行为,从而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