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每日论谈

【丝路话语】全社会合力 让高考类诈骗无机可乘

 2022/06/22/ 17:40 来源: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郭林玉

  郭林玉

  近日,甘肃省公安厅发布高考类诈骗案例预警,提醒广大考生、家长及老师提高警惕,让防范高考类诈骗成为考后“第一课”。

  每年高考过后都是涉考诈骗案件的高发期,从甘肃省公安厅发布的高考类诈骗预警案例看,有些骗子会发送“高考查分”的短信;有的会在某些网站或者朋友圈发布类似“特殊门路入学”的广告,声称仅填写报名信息或缴纳部分费用就能录取;有些自称是指导考生填报志愿的权威专家,诱骗考生及家长登录虚假网站;有些冒充学校招生办老师打来电话,称需要学生提前将住宿费、学费、教材费等一系列费用转入对方提供的指定账户内……

  可以说,与高考相关的诈骗种类繁多,犯罪分子利用考生和家长的急切心理,发布虚假信息,极尽诱骗之能事,手段层出不穷。考生及家长一旦上当,不仅会损失财产,而且会对考生求学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如何让考生平安步入大学校园,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教育部门要做好“保护”和“公开”两方面的工作,“保护”即教育部门会同网络技术部门做好考生个人信息保护,防止因技术或其他因素导致考生信息泄露。信息泄露是绝大多数电信诈骗活动的开始,只有把好这个源头关,才能最大限度杜绝诈骗的发生。“公开”即加大权威信息公开力度,使考生及家长更容易了解到关于成绩查询、招生、助学贷款等相关内容。

  公安和电信部门要加强近期内对涉考信息非法呼叫的监控力度,严打各种钓鱼网站。电信部门可针对考生和家长,提供不明来电的甄别和提示服务;公安部门可利用片警入户、社区宣传等途径,开展预防涉高考诈骗宣传活动,提高考生和家长识破涉考骗术和“陷阱”的能力,对于已经查明的涉高考诈骗,更要依法严厉打击。

  对考生和家长而言,高考查分、报志愿、录取结果等关键信息一定要认准各地教育考试院、官方媒体等发布的权威信息,对于非官方渠道公布的涉考信息,考生和家长都坚持“不听、不信、不理、不转账”原则;另外,考生和家长要切忌委托他人填报志愿以免造成个人信息泄露,更不能寄希望通过非正常渠道获取高校录取资格,莫因一时的焦虑和冲动,被侥幸心理蒙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对于我们普通人,发现涉高考诈骗相关信息和线索,也要积极向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举报。只有全社会积极主动参与,深入推进全民反诈,才能让包括涉高考类骗局在内的所有诈骗无机可乘。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