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欣
近年来,盲盒迅速在年轻人中风靡,从最初的玩偶到口红、书籍、古玩、糕点等,可谓“万物皆可盲盒”。如今就连脱单都开始出现盲盒玩法,只花一元钱就能找到有缘人,你信吗?(11月21日中国新闻网)
“脱单盲盒”就是一元钱从盒子里拿走一个微信号,一元钱在盒子里放入自己的微信号。靠着“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会抽到谁”的期待感,一些消费者会反复买盲盒、拆盲盒,甚至沉迷上瘾。拆盲盒的过程充满不确定性甚至能“脱单”,激发了年轻人以猎奇为原始驱动力的心理需求。但是,“脱单盲盒”尚有许多“盲区”待探讨。
首先,“脱单盲盒”增加了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是否能够脱单,暂且不论。盲盒要想正常运转,就必须以汇聚大量个人信息为依托。其中,部分商家收集个人信息早已不限于微信号等单一的信息收集,而逐渐演变为对消费者年龄、城市、星座等全方位的信息收集,从而对消费者进行“个人画像”,显然,个人信息在此环节难以保障。
其次,此类“社交+交易”的新形态往往会衍生出许多诈骗套路。个人信息是敏感的,掌握了某个人的个人信息就相当于掌握了他的全部,消费者本着想“脱单”的初心,警惕性逐渐降低,难免会遭受“电信诈骗”的危机,甚至掉入“杀猪盘”的陷阱。脱单事小,可一旦造成生命财产损失,就得不偿失了。
除此之外,有消费者称,脱单盲盒“都是假微信”“一块钱买个有风险的机器人”“加的都是店员,都有对象”……如果此类说法属实,那店铺的行为或已涉嫌欺诈。
需明确的是,盲盒虽“盲”,却不能成为监管的盲区。目前,盲盒在我国尚处于发展初期,若任由其自由发展或如同打开了潘多拉魔盒,祸患难以预料,探索出合法合规的玩法和发展路子迫在眉睫。相关部门需要让“盲盒”在明处“生长”,不妨制定一些可行的规则。对于可进行“脱单盲盒”经营的平台也需多加关注,若存在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扰乱了市场正常秩序的乱象,要采取必要的整治措施,及时清理、打击各种逾越底线的行为,提升盲盒行业规范水平。
脱单需要的是缘分,而不是盲目的“抽选”,针对脱单盲盒,消费者要保持理性,不盲目、不从众、不好奇。要明白,“赌”来的不是爱情,或许是“深渊”。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1年11月22日【丝路话语】过期药处理顽疾需“及时药”化解
- 2021年11月20日【丝路话语】欺骗消费者,无异于“深挖自埋”
- 2021年11月20日【丝路话语】 杜绝演员假唱,每个环节都要说“不”
- 2021年11月20日【丝路话语】树好选举“风向标”,换出选举“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