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德
近年来,不少景区在打造“友好型”登山体验方面下足了功夫。尤其是在追求旅行便捷与乐趣并存的当下,“窝囊爬山”“无痛爬山”等方式悄然兴起,成为登山游市场的新潮流。(11月5日央视网)
曾经的登山,是双脚与石阶的对话,是汗水与山风的交融。如今泰山的外骨骼机器人支撑起疲惫双腿,张家界百龙天梯88秒掠过326米山体,飞天魔毯载着欢笑掠过林梢,滑梯将下山的喘息变成心跳的欢愉。这些科技设备不只是“懒人福音”,更打破了体能的绝对垄断。外骨骼机器人靠AI算法适配步幅,每条腿能提供约10公斤助力,银发长者能陪孙儿赏云海,稚嫩孩童也不会因石阶陡峭哭泣;陪爬师用话语当杖、以鼓励为泉,让登山从单纯的体力考验,变成有人情味的陪伴之旅。科技在这时显露出温暖的人文底色,拆去了横亘在很多人与山河壮美间的无形之墙。
景区的这些投入,敏锐捕捉到当代旅游观念的深刻转变。当年轻人将“山系生活”视为时尚标签,当家庭出游追求代际同乐,传统登山方式已难满足多元需求。科技赋能打造的“无痛爬山”项目成为新亮点,老君山下山滑梯、恩施大峡谷观光电梯,让登山不再是单一向上的过程,增添了互动感与记忆点。数据显示00后登山人次大幅增长,这说明年轻游客既想亲近自然,又追求新鲜体验。科技恰如其分地满足了这一需求,推动旅游业从粗放观光迈向精细服务,激活了沉睡的消费潜力。
但我们也要思考,电梯秒速穿过岩壁、机械替代肌肉酸痛时,会不会丢失些什么?千百次喘息后实现的自我突破,静心才能听见的松涛韵律,用双脚丈量大地后生出的敬畏——这些传统登山独有的馈赠,可能会在过度便捷中慢慢褪色。
理想的登山体验,需要在科技与原始之间找到平衡。科技不应成为隔绝人与自然的屏障,而应是一座引导更多人走近山、读懂山的桥梁。景区引入科技时,可以控制设备的使用范围,保留部分原始步道;也能像陪爬师讲述岩石故事那样,在设备体验中加入自然讲解,让游客轻松登山的同时,也能了解沿途的生态与文化。这样一来,科技就不是“替代者”,而是“辅助者”,不会剥夺人们触摸山石的质感,也不会夺走自然带来的感动。
登山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相遇,科技的价值在于帮助更多人跨越阻碍赴这场约。当外骨骼助力、电梯便捷,与山间绿意、山顶云海和谐共存,游客既能借助科技轻松登山,也能选择僻静小径感受山林纯粹,这样的体验才既轻松又有温度,也让旅游市场在创新中走得更远。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5年11月08日【丝路话语】拦截婚车索要50条烟,“趁喜打劫”不可纵容
- 2025年11月08日【丝路话语】让小学生“敬礼迎车”,缘何招人反感?
- 2025年11月08日【丝路话语】一张离职证明检验法治成色
- 2025年11月08日【丝路话语】“麻醉”过的鱼,到底能不能放心吃




















